首页 > 公益 >正文

养老服务如何惠及更多农村老人

河南日报   |   记者 赵大明 热度:
2024-10-17 10:13:15

10月11日,尉氏县门楼任乡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边用餐,一边和党员志愿者拉家常。

10月11日,尉氏县门楼任乡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边用餐,一边和党员志愿者拉家常。李新义 摄

  □本报记者 赵大明

  “方明菊像亲闺女一样,平时对我照顾得很周全。”10月8日,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83岁的村民闵秀英对记者说,她的4个女儿都出嫁了,离得最近的也有十来公里,自己生病时,家人偶尔赶不到,去医院看病都是孝心护理员方明菊和第一书记帮忙……

  七普数据显示,我省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00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1%。即便子女已在城市安家、具备离乡养老条件,很多农村老人仍选择在比较熟悉的乡土安享晚年,这些老人对用餐、就医、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

  与戴畈村类似的乡村互助养老模式,如何可持续发展?曾经乡镇敬老院利用率低、服务水平有限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对此,近日记者在省内各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互助养老如何持续

  戴畈村位于大别山腹地,下辖9个自然村,年轻人大量外流,留在村里的仅剩下488人,其中60岁以上留守老人210人。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生存问题不容忽视。

  2017年年底,在乡镇党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基层组织的联合倡议下,戴畈村成立村级老年协会,将部分留守妇女组织起来,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到留守老人家定期开展上门服务。

  “我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方明菊是该村第一批孝心护理员,上岗之前,她接受了心理咨询、基本护理、交谈礼仪、紧急救护、清洁理发等技能培训。信阳市民政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邹明介绍,孝心护理员的选拔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孝敬父母、乐于助人且熟悉村里事务。像方明菊这样的孝心护理员,戴畈村还有5位,每周上门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精神慰藉等服务。

  互助养老策略无疑契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信阳市民政局的推广下,“戴畈模式”已覆盖全市1790个行政村,服务6万余名农村老人。当地政府于2021年发文,由各县级财政开辟农村养老专项服务资金并设置农村孝心护理员岗,还将一些公益性岗位向孝心护理员倾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孝心护理员的待遇问题。

  在邹明看来,在更大范围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难点之一,还是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对村级自治组织养老服务形成长期有效的支撑。“如何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充实村级专项养老基金,仍是今后需要探索的课题。”邹明说。

  在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幸福院,食堂每天为老人提供免费或优惠餐饮,娱乐室、阅览书画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驻村第一书记蔡斌介绍,幸福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几家村办企业提供的捐助。

  而在西华县奉母镇七里仓二村,村里老人食堂能够持续开办多年,也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解决农村养老等民生问题,必须以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前提。”该镇党委书记张超杰认为。

  乡镇敬老院转型是必然

  10月10日,走进舞阳县吴城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院内几位老人正在晒太阳、唠嗑。在娱乐室,20多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戏曲节目。

  “曾经,乡镇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但其中不少老人生活尚能自理,更愿意居家养老。一些社会上的老人愿意掏钱,但住不进来,于是床位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县民政局副局长陈宏超介绍,除了入住率低,转型前的乡镇敬老院还普遍存在管理缺失、功能定位不清和服务供给低效等问题,也给乡镇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去年开始,舞阳县推进全县乡镇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委托康寿养老服务公司、永康康养中心两家机构进行社会化连锁运营,在满足有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剩余床位对社会开放。变化的不仅是名称,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院容院貌、内部管理、人员待遇等方面,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特困老人自愿、免费入住,每月还能领取100元生活费,保证兜底。”陈宏超介绍,社会老人入住,则根据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护理级别,每月缴纳1500元至3000元不等。目前入住吴城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除了34位特困老人,还有2位社会老人。而在转型更早的北舞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有15位社会老人入住。

  在有关部门引导、扶持下,各地也纷纷将转型视为一种必然。平顶山市今年转型6家乡镇敬老院,其中在石龙区中心敬老院、宝丰县肖旗乡敬老院等机构转型中,引入河南中鸿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进行全方位改造。许昌市引进上海凤寰、孝之源、禧仁等养老服务企业10余家,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成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不过,农村养老市场还需要时间来培育。目前乡镇社会人员入住率还不算高,除了‘能省则省’的消费习惯,农村老人对养老院的传统印象和个性化的生活习惯也是主要影响因素。”漯河市民政局养老科科长赵炜坦言,未来只有努力做好服务、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老人积极入住。

  补齐短板需多元发力

  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统筹中央和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力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大力发展村级互助养老服务。

  无论是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还是因地制宜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都是有益的实践。但不得不说,我省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还存在养老资源分布不均、配置不平衡等问题,补齐短板尚需多元发力。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保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专家闫慈认为,可通过布局银发经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等手段,夯实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

  也有专家认为,随着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渐趋社会化、规范化,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更多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保证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平衡;同时还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保障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等。

  在熟悉的乡土安享晚年,是农村老人的普遍心愿,也是很多即将返乡农民的理想养老方式。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乡村养老的愿景必定越绘越美好,普惠更多农村老人。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