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茶香。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水帘寺。
淮祠,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
山环水绕,美丽山城。
巍然屹立的桐柏英雄纪念碑。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本报通讯员 杜福建 李彦
仲夏时节,走进千里淮河之源的桐柏县,青山叠翠,绿水潺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自然生态风光令人沉醉,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绿色是桐柏的自豪和骄傲。中国天然氧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省级生态县、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县……一张张亮眼的生态名片,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映衬下,绘就红绿融合、强县富民的多彩画卷。
千年名县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据史料记载,桐柏区域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属韩,秦属南阳郡。西汉置平氏县和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南宋和元代桐柏县数次经置废,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置桐柏县,沿用至今。
自然生态良好,南北文化交融,是桐柏独有的特色。
桐柏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繁多,是我国麦稻轮作复种制的发祥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喝着上游水,不忘下游人。”桐柏县委书记、县长党建凯说:“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桐柏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对桐柏而言,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持续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实施生态强县战略,并以此为抓手,力促发展形态的转变,促进老区绿色崛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据统计,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2023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在呵护生态的同时,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他们走出的路径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求发展。
多年来,桐柏县大力构建生态保护建设治理格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地涵养,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和森林抚育,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给绿水青山植入人文元素、科技基因,充分挖掘桐柏深厚的淮源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以淮祠、锁蛟井等为主体的淮源景区山水历史文化游;以云台禅寺、水帘寺等为主体的佛道文化游;以桐柏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转战地磨沟村、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榨楼村等为主体的红色苏区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游;高标准建成集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为一体的茶祖文化公园,打造茶文旅游;建设映山红康养小镇、大别山南阳实践教育营地,打造研学游、康养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禀赋,持续推进旅游产品由自然观光型向现代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由旅游过境地向生态宜人休闲旅游目的地转变,城区功能由单一行政中心向人文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城区转变,着力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推动千年名县的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域旅游的生态富民新探索
“光看这些图片都让人醉了!”“生态保护好了,空气自然OK!”“河南有个县,城里人去了会‘醉氧’!”“桐柏,一个喜气‘氧’‘养’的福地!”当这些赞美桐柏“天然氧吧”的溢美之词持续在网络上传播时,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纷至沓来,为桐柏县带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气象。
炎炎夏日,位于桐柏县城南的月河镇徐寨村,百亩荷塘的盛景为游人开启了绿色畅游之旅,释放出乡村旅游新潜力。碧叶连天、荷花点点、和风悠悠,清新的乡村美景吸引不少游客竞相打卡,附近的农家乐、民宿生意异常火爆。
除了赏荷花美景,游客还能走进位于月河镇的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聆听革命故事,追寻先辈足迹;还可以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皮影戏传承人蔡正祥的家中,近距离观看皮影戏,在流转的灯影里品味“非遗”文化的魅力。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乡土韵味,让徐寨村成为河南乡村游环线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盘活乡村资源,撬动经济发展。桐柏县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加快发展全域特色乡村旅游。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夯实全域旅游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注重挖掘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从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独特化的发展之路。桐柏县实施“景区+农家”的发展模式,以旅游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他们采取东、中、西协调布局,中部以淮源景区、龙潭河景区为依托,东部以红叶景区为依托,西部以石步河景区为依托,沿国道、省道和景区周边集中连片打造农家乐、民宿客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基地+游购”的发展模式,依托程湾万亩野茶、月河千亩油茶、吴城千亩苗木花卉、固县黄岗千亩桃花、吴城王湾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选取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较好的乡村,积极打造一批设施完善、风格独特,具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域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
红绿融合打造生态幸福宜居的“桐柏家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桐柏首届映山红文化旅游节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罗静献唱的一首《绒花》,让许多聆听过桐柏革命故事的游客深受感动。
桐柏是一片有着丰富红色故事的红土地。这里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1925年建立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30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一万余名干部、战士和革命积极分子壮烈牺牲,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等革命机关遗址120余处,“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由此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桐柏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桐柏县积极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经济发展,着力打响“英雄桐柏”红色文化品牌。他们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进行了修复,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对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等红色景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为加强桐柏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县先后在回龙乡榨楼村复建了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地,在新集乡磨沟村建设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在月河镇复建了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随着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的修复和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桐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桐柏县已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红色桐柏山,绿色淮河源。桐柏县将红色资源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越来越“绿”,精神生活越来越“红”,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红’是桐柏的底色,‘绿’是发展的新路,在‘红土地’上做足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桐柏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党建凯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
桐柏 千年名县 生态淮源
仲夏时节,走进千里淮河之源的桐柏县,青山叠翠,绿水潺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自然生态风光令人沉醉,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茶乡茶香。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水帘寺。
淮祠,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
山环水绕,美丽山城。
巍然屹立的桐柏英雄纪念碑。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本报通讯员 杜福建 李彦
仲夏时节,走进千里淮河之源的桐柏县,青山叠翠,绿水潺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自然生态风光令人沉醉,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绿色是桐柏的自豪和骄傲。中国天然氧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省级生态县、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县……一张张亮眼的生态名片,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映衬下,绘就红绿融合、强县富民的多彩画卷。
千年名县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据史料记载,桐柏区域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属韩,秦属南阳郡。西汉置平氏县和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南宋和元代桐柏县数次经置废,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置桐柏县,沿用至今。
自然生态良好,南北文化交融,是桐柏独有的特色。
桐柏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繁多,是我国麦稻轮作复种制的发祥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喝着上游水,不忘下游人。”桐柏县委书记、县长党建凯说:“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桐柏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对桐柏而言,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持续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实施生态强县战略,并以此为抓手,力促发展形态的转变,促进老区绿色崛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据统计,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2023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在呵护生态的同时,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他们走出的路径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求发展。
多年来,桐柏县大力构建生态保护建设治理格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地涵养,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和森林抚育,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给绿水青山植入人文元素、科技基因,充分挖掘桐柏深厚的淮源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以淮祠、锁蛟井等为主体的淮源景区山水历史文化游;以云台禅寺、水帘寺等为主体的佛道文化游;以桐柏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转战地磨沟村、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榨楼村等为主体的红色苏区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游;高标准建成集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为一体的茶祖文化公园,打造茶文旅游;建设映山红康养小镇、大别山南阳实践教育营地,打造研学游、康养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禀赋,持续推进旅游产品由自然观光型向现代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由旅游过境地向生态宜人休闲旅游目的地转变,城区功能由单一行政中心向人文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城区转变,着力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推动千年名县的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域旅游的生态富民新探索
“光看这些图片都让人醉了!”“生态保护好了,空气自然OK!”“河南有个县,城里人去了会‘醉氧’!”“桐柏,一个喜气‘氧’‘养’的福地!”当这些赞美桐柏“天然氧吧”的溢美之词持续在网络上传播时,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纷至沓来,为桐柏县带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气象。
炎炎夏日,位于桐柏县城南的月河镇徐寨村,百亩荷塘的盛景为游人开启了绿色畅游之旅,释放出乡村旅游新潜力。碧叶连天、荷花点点、和风悠悠,清新的乡村美景吸引不少游客竞相打卡,附近的农家乐、民宿生意异常火爆。
除了赏荷花美景,游客还能走进位于月河镇的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聆听革命故事,追寻先辈足迹;还可以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皮影戏传承人蔡正祥的家中,近距离观看皮影戏,在流转的灯影里品味“非遗”文化的魅力。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乡土韵味,让徐寨村成为河南乡村游环线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盘活乡村资源,撬动经济发展。桐柏县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加快发展全域特色乡村旅游。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夯实全域旅游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注重挖掘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从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独特化的发展之路。桐柏县实施“景区+农家”的发展模式,以旅游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他们采取东、中、西协调布局,中部以淮源景区、龙潭河景区为依托,东部以红叶景区为依托,西部以石步河景区为依托,沿国道、省道和景区周边集中连片打造农家乐、民宿客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基地+游购”的发展模式,依托程湾万亩野茶、月河千亩油茶、吴城千亩苗木花卉、固县黄岗千亩桃花、吴城王湾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选取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较好的乡村,积极打造一批设施完善、风格独特,具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域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
红绿融合打造生态幸福宜居的“桐柏家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桐柏首届映山红文化旅游节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罗静献唱的一首《绒花》,让许多聆听过桐柏革命故事的游客深受感动。
桐柏是一片有着丰富红色故事的红土地。这里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1925年建立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30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一万余名干部、战士和革命积极分子壮烈牺牲,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等革命机关遗址120余处,“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由此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桐柏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桐柏县积极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经济发展,着力打响“英雄桐柏”红色文化品牌。他们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进行了修复,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对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等红色景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为加强桐柏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县先后在回龙乡榨楼村复建了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地,在新集乡磨沟村建设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在月河镇复建了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随着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的修复和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桐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桐柏县已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红色桐柏山,绿色淮河源。桐柏县将红色资源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越来越“绿”,精神生活越来越“红”,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红’是桐柏的底色,‘绿’是发展的新路,在‘红土地’上做足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桐柏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党建凯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