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从长江下游一片水乡泽国中缓缓升起。一个临水而居、夹河筑城的神秘古文明开始在东方大地上大放异彩。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现在的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就有了1毫米内能雕刻五六条纹路的“微雕技术”,有了8个故宫那么大的古城,有了集防洪、蓄水、调水等功能于一身的水利工程。
11月20日,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开播。
首期节目中,一场场沉浸式探秘和表演,以虚实结合的舞台形式,再现了良渚先民的生活图景。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在《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中,一幅生机盎然的良渚古城“数字化全景图”缓缓舒展开来。节目在呈现模式上首创“考古空间探秘”,用历史场景的激活、体验氛围的营造、文化圈层的汇聚,打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大型围观考古现场。
节目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大考古遗址。邀请了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通过空间探秘与任务解锁,联结考古场景,复现历史图景,用现代表现手法营造身历其境的氛围体验,向观众全景展现了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讲好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价值、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看来,“12个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遗址,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展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是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百万年人类生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浓缩写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看完首期节目,非常振奋,他表示:“节目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述和现场探秘,让我们如同走入考古发掘现场,通过舞蹈、实验考古和复原模型,走进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用沉浸式舞台体验致敬考古百年
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几代耕耘,赓续中国考古百年华章。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展现考古人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古国是何模样?“考古推广团”穿越时空隧道,在探秘之旅中,他们踏访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体验良渚先民的玉雕世界,感受古城宫殿的宏伟精致。透过舞蹈秀《琮·琢玉成器》和《城之歌》,观众们细腻感受着当时玉器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还有良渚古国的壮阔与精致。当看到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面貌生动呈现,许多观众既感动又惊叹。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张凯滨从传播学视角表达了他对节目的感受,“首期节目在遵循‘科学、准确、严谨’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从电视综艺属性和大众传播规律出发,对考古现场的模拟、再现,充分运用视听技术,强化观众对遥远古代文明的感知。在抽丝剥茧追问真相的过程中,打造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文化节目观赏体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据介绍,《中国考古大会》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应用的突破与创新。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后,文物界、考古界十分振奋,大家一致认为,节目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观点表述权威准确、形式新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表示,“看到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考古,作为老考古工作者无比欣慰”。有网友在节目播出后发表感言,“本考古发烧友体验感很妙,有种现场体验大师课的感觉!”“节目真是干货满满,好看好玩还能学知识”“6岁的孩子看完节目表示长大了想当一名考古学家”。
考古本身是自带神秘感的工作,《中国考古大会》在借鉴考古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合电视节目呈现的转化,这和受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推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介绍,节目的任务设计总体遵循了四大方向:一是对应考古发掘中实际遇到的困难;二是对应某种发明创造或工具使用;三是在众多考古成果中辨别属于该遗址的考古成果;四是以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或符号为线索,将探源到的文明成果呈现出来。
例如,在围绕“玉”的探秘环节,“考古推广团”深入了解了良渚玉器的类别、用途、工艺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从“以玉为美、以玉事神、以玉为礼、以玉比德”的文化演进,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朴素思想,华夏文明的缘起与脉络在此清晰可见。在“考古推广团”完成所有任务后,舞台定格高光时刻,同时用科技手段复原复现该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解读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节目尾声,几位专家表达出的身为考古人的那份自豪令人感动。他们说:“考古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古人不过是揭开历史帷幕的人,真正的荣耀属于我们的先民。”
《中国考古大会》以跨越古今、融合创新的文化气魄活化遗址,既是在助力观众建立起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认知,也是在唤醒来自时光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中国考古大会》: 活化百年考古 触摸中华脉动
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现在的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就有了1毫米内能雕刻五六条纹路的“微雕技术”。
《中国考古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从长江下游一片水乡泽国中缓缓升起。一个临水而居、夹河筑城的神秘古文明开始在东方大地上大放异彩。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现在的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就有了1毫米内能雕刻五六条纹路的“微雕技术”,有了8个故宫那么大的古城,有了集防洪、蓄水、调水等功能于一身的水利工程。
11月20日,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开播。
首期节目中,一场场沉浸式探秘和表演,以虚实结合的舞台形式,再现了良渚先民的生活图景。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在《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中,一幅生机盎然的良渚古城“数字化全景图”缓缓舒展开来。节目在呈现模式上首创“考古空间探秘”,用历史场景的激活、体验氛围的营造、文化圈层的汇聚,打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大型围观考古现场。
节目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大考古遗址。邀请了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通过空间探秘与任务解锁,联结考古场景,复现历史图景,用现代表现手法营造身历其境的氛围体验,向观众全景展现了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讲好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价值、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看来,“12个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遗址,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展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是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百万年人类生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浓缩写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看完首期节目,非常振奋,他表示:“节目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述和现场探秘,让我们如同走入考古发掘现场,通过舞蹈、实验考古和复原模型,走进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用沉浸式舞台体验致敬考古百年
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几代耕耘,赓续中国考古百年华章。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展现考古人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古国是何模样?“考古推广团”穿越时空隧道,在探秘之旅中,他们踏访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体验良渚先民的玉雕世界,感受古城宫殿的宏伟精致。透过舞蹈秀《琮·琢玉成器》和《城之歌》,观众们细腻感受着当时玉器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还有良渚古国的壮阔与精致。当看到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面貌生动呈现,许多观众既感动又惊叹。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张凯滨从传播学视角表达了他对节目的感受,“首期节目在遵循‘科学、准确、严谨’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从电视综艺属性和大众传播规律出发,对考古现场的模拟、再现,充分运用视听技术,强化观众对遥远古代文明的感知。在抽丝剥茧追问真相的过程中,打造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文化节目观赏体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据介绍,《中国考古大会》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应用的突破与创新。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后,文物界、考古界十分振奋,大家一致认为,节目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观点表述权威准确、形式新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表示,“看到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考古,作为老考古工作者无比欣慰”。有网友在节目播出后发表感言,“本考古发烧友体验感很妙,有种现场体验大师课的感觉!”“节目真是干货满满,好看好玩还能学知识”“6岁的孩子看完节目表示长大了想当一名考古学家”。
考古本身是自带神秘感的工作,《中国考古大会》在借鉴考古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合电视节目呈现的转化,这和受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推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介绍,节目的任务设计总体遵循了四大方向:一是对应考古发掘中实际遇到的困难;二是对应某种发明创造或工具使用;三是在众多考古成果中辨别属于该遗址的考古成果;四是以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或符号为线索,将探源到的文明成果呈现出来。
例如,在围绕“玉”的探秘环节,“考古推广团”深入了解了良渚玉器的类别、用途、工艺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从“以玉为美、以玉事神、以玉为礼、以玉比德”的文化演进,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朴素思想,华夏文明的缘起与脉络在此清晰可见。在“考古推广团”完成所有任务后,舞台定格高光时刻,同时用科技手段复原复现该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解读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节目尾声,几位专家表达出的身为考古人的那份自豪令人感动。他们说:“考古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古人不过是揭开历史帷幕的人,真正的荣耀属于我们的先民。”
《中国考古大会》以跨越古今、融合创新的文化气魄活化遗址,既是在助力观众建立起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认知,也是在唤醒来自时光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