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 >正文

作家鱼禾长篇纪实散文《大河之上》评读会举行

河南日报   |   记者 胡春娜 热度:
2021-12-09 17:29:16

12月7日,河南作家鱼禾长篇纪实散文《大河之上》评读会在河南石佛艺术公社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春娜

  12月7日,河南作家鱼禾长篇纪实散文《大河之上》评读会在河南石佛艺术公社举行。

  《大河之上》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入选“十四五”河南省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河南省新闻出版局2020年度重点图书选题。评读会由海燕出版社和石佛艺术公社主办,河南省省政府参事王守国主持,来自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出版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以专业视野对《大河之上》作了解读、讨论。与会者认为,《大河之上》呈现了作者鱼禾散文创作的新视野、新角度,其书写的郑重诚挚、文字的凝练豁达,使作品超越了河流的具象存在而具有了格外强韧的精神气质。

  王守国认为,《大河之上》呈现了自然的黄河、文化的黄河,也是诗意的黄河之书,是学术文化随笔的集大成者,因其厚重,值得反复品读。对题材和情感的节制是这部书的一大特点。关于黄河的人物历史素材众多,比如孔子见老子、竹林七贤、李白等,很多地方容易展开抒情。但作者似乎有意舍弃掉这些情节,不枝不蔓,这部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延续历史文化,不是为了讲故事,她采取的基本是零度叙事,就是最大限度地克制个人感情的泛滥,非常理性、稳重。他说,我们经常说黄河是华夏民族之根、中华文明之魂,《大河之上》所表现的黄河有这么一个系统,表达风格是深邃、冷静、甚至是陡峭的,《大河之上》的书名与这部书的厚重、深邃、雄浑相比,显得太平和了一点。

  河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吴长忠认为,《大河之上》不仅思想深刻,还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他看来,东西方在生活、文化方面的差异,与河流息息相关,黄河文明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气质的体现,是因为黄河从根上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比如远古时代对于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直接影响了社会架构。在诠释这一点上,《大河之上》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认为,《大河之上》通过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精神性的结合、叙事性与纪实性的结合,呈现出自然的黄河、文化的黄河、精神的黄河,是一部有情感、有思考深度、颇见语言功力的好书。

  “《大河之上》写得极有氛围,散文作品写到这个程度,是我好多年以来读散文作品读到的最有分量的作品,特别厚重。”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说,对任何一个系统对象的叙述,要想达到“体大思精”的程度,一个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复合视角是离不开的。《大河之上》构成的是一个特别宏大的体制,使用了多角度多线条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同时又有一个现代主体置入其中的表述体制。多样化的视角加上游刃有余的语言功力,使她的黄河表述有很好的完成——让历史活了起来,让生态文化活了起来,让人类生存景貌活了起来。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表示,《大河之上》是在黄河题材的作品中最令其感动、最有温度的一本书。张鲜明用“河”、“城”、“人”三个关键字分享阅读体验。在他看来,《大河之上》中严谨地书写了自然河流,深入探讨了精神河流,探寻最早的中华民族发源地,书写郑汴洛等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以及由城市辐射出来的中原大地、黄河文明的根系,书写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与河流的亲密连接,表达人与自然的同在关系,令人震撼和感动。

  会上,作者鱼禾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她说,对一种事物不动情,绝不会以写作的方式去碰它。有些情感,当你意识到不能不说出时,它实际上在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说出与书写,只需要机缘触发。为此,她对黄河中下游交界带沿岸数十次实地走访,爬梳考辨大量专业文献,数易其稿而形成的长篇纪实散文,隐忍、简约的文字里,透出震撼人心的思考深度和情感浓度。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