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超算郑州中心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9月6日,在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某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全力追赶因汛情和疫情耽误的施工进度。“前几日就是在这里,高新区主要领导带队现场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项目施工人手不足的问题,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
“以最好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郑州高新区近年来对企业的承诺之一,也是永恒的追求。作为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紧扣“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和自创区“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的使命,坚定“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以创新为动能,以企业为支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标杆作用。
“30余年砥砺奋进,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按照‘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提及近几年的发展,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踌躇满志。
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
9月8日下午,在美丽的天健湖畔,20余家企业掌门人与华为鸿蒙生态专家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畅想了鸿蒙生态的更多玩法和鸿蒙系统赋能万物的各种方法……这是郑州高新区“万人助万企”系列赋能——鸿蒙生态专场掌门战略私董会现场。
像郑州天健湖一样,郑州高新区各种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一样生机勃发,这一切,都得益于郑州高新区的改革。2018年,郑州高新区顺利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四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四个优化”。从那时起,郑州高新区多方位、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释放改革创新的活力。
改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设立进驻社区不动产便民服务点,实现“交房即发证”;实现公民个人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成不少于300项;个体工商户执照自助申报、实现证照打印立等可取。全市率先实施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60余项自助便民常用服务4类证照自助申报打印,政务服务向“全天候”转变。
省内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有效破解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瓶颈。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省级以上双创载体达到72个,在孵企业团队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
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出台15项创新政策,包括“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北斗十条”“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劵”等11项。其中“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获省科技厅高度认可和采纳推广。
集聚要素——创新优势凸显
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楼大厅,一张近3米高的显示大屏上,郑州高新区的交通路网尽收眼底,汽车尾气中的NOx排放量、重型货车上路数量、重点区域重型货车上路数量都能实现实时监测。据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鸿介绍,“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效果怎样?对抑制大气污染作用多大?这些答案都可以通过系统监测量化评估出来。”
这是“交通排放实时监测系统”,也是这位清华博士带领的科创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自2019年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以来,林鸿把家安到了郑州高新区,将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这里,他说:“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好,教育资源丰富,政府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我能专下心来搞科研。”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动,择热土而栖。
作为中国中部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郑州高新区科技资源富聚。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14家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27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占全省的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全省的70%),381家省级研发机构和893个市级科研平台。先后引进建设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等20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了院士21人(含驻区院士13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各类科技人才突破10万人。这里有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一本高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调查结果,郑州高新区常住人口54.6万人,其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46.5%。
创新创业活跃,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9万家(企业4.5万家)。“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19.5亿元增至515亿元,增长1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6亿元增至137.8亿元,增长60.2%;企业数量由11971家增至45029家,增长276%;全口径税收由69.51亿元增至100.7亿元,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由79.4亿元增至139亿元,增长75.1%。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17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
产业IP——打造亮丽名片
一周前,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省会主流媒体代表团,这是“省市主流媒体走进郑州高新区看北斗”活动内容之一。据了解,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以下简称“大会”)于今年10月10日在郑州高新区举办。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北斗产业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会举行营造良好氛围,郑州高新区特意组织了这次活动。
以会为媒,促进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集聚,是郑州高新区的创新招数。近年来,郑州高新区主动谋划并承办2018、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连续三年承办“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系列活动,每年举办“郑创汇”“全国科技直通车”等创新创业活动上千场。大会的资源聚集、人才汇聚、产业联通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活动,签约落地紫光、创新科等118个产业项目,一批战略支撑型项目投工达产。以主导产业为带动,区内企业数量增至45029家,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23家,增长365%;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103家,增长578%;累计形成16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542家四板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和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认证企业。
伴随布局,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以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郑州高新区迅速集聚。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拥有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网络安全产业相关企业1232家,北斗应用技术产业760余家,超硬材料行业关联企业1838家,为郑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出游玩时,手机没电了,可以找智慧灯杆帮忙,充电5分钟就可以解燃眉之急;乘车出行时,可以乘坐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解锁未来出行新体验……当前,智慧城市应用也已经覆盖到了高新区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立誓千钧同荣耀,何须扬鞭自奋蹄。“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之际,郑州高新区将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勇挑重担,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奋力绘就属于梦想的辉煌蓝图。”张红军表示。
郑州高新区:走前头 挑大梁——开创“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某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全力追赶因汛情和疫情耽误的施工进度。
国家超算郑州中心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9月6日,在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某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全力追赶因汛情和疫情耽误的施工进度。“前几日就是在这里,高新区主要领导带队现场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项目施工人手不足的问题,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
“以最好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郑州高新区近年来对企业的承诺之一,也是永恒的追求。作为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紧扣“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和自创区“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的使命,坚定“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以创新为动能,以企业为支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标杆作用。
“30余年砥砺奋进,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按照‘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提及近几年的发展,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踌躇满志。
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
9月8日下午,在美丽的天健湖畔,20余家企业掌门人与华为鸿蒙生态专家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畅想了鸿蒙生态的更多玩法和鸿蒙系统赋能万物的各种方法……这是郑州高新区“万人助万企”系列赋能——鸿蒙生态专场掌门战略私董会现场。
像郑州天健湖一样,郑州高新区各种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一样生机勃发,这一切,都得益于郑州高新区的改革。2018年,郑州高新区顺利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四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四个优化”。从那时起,郑州高新区多方位、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释放改革创新的活力。
改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设立进驻社区不动产便民服务点,实现“交房即发证”;实现公民个人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成不少于300项;个体工商户执照自助申报、实现证照打印立等可取。全市率先实施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60余项自助便民常用服务4类证照自助申报打印,政务服务向“全天候”转变。
省内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有效破解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瓶颈。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省级以上双创载体达到72个,在孵企业团队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
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出台15项创新政策,包括“智能传感器十条”“网安十条”“北斗十条”“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劵”等11项。其中“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双十条”获省科技厅高度认可和采纳推广。
集聚要素——创新优势凸显
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楼大厅,一张近3米高的显示大屏上,郑州高新区的交通路网尽收眼底,汽车尾气中的NOx排放量、重型货车上路数量、重点区域重型货车上路数量都能实现实时监测。据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鸿介绍,“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效果怎样?对抑制大气污染作用多大?这些答案都可以通过系统监测量化评估出来。”
这是“交通排放实时监测系统”,也是这位清华博士带领的科创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自2019年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以来,林鸿把家安到了郑州高新区,将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这里,他说:“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好,教育资源丰富,政府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我能专下心来搞科研。”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动,择热土而栖。
作为中国中部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郑州高新区科技资源富聚。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14家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27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占全省的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全省的70%),381家省级研发机构和893个市级科研平台。先后引进建设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等20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了院士21人(含驻区院士13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各类科技人才突破10万人。这里有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一本高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调查结果,郑州高新区常住人口54.6万人,其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46.5%。
创新创业活跃,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9万家(企业4.5万家)。“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19.5亿元增至515亿元,增长1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6亿元增至137.8亿元,增长60.2%;企业数量由11971家增至45029家,增长276%;全口径税收由69.51亿元增至100.7亿元,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由79.4亿元增至139亿元,增长75.1%。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17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
产业IP——打造亮丽名片
一周前,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省会主流媒体代表团,这是“省市主流媒体走进郑州高新区看北斗”活动内容之一。据了解,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以下简称“大会”)于今年10月10日在郑州高新区举办。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北斗产业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会举行营造良好氛围,郑州高新区特意组织了这次活动。
以会为媒,促进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集聚,是郑州高新区的创新招数。近年来,郑州高新区主动谋划并承办2018、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连续三年承办“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系列活动,每年举办“郑创汇”“全国科技直通车”等创新创业活动上千场。大会的资源聚集、人才汇聚、产业联通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活动,签约落地紫光、创新科等118个产业项目,一批战略支撑型项目投工达产。以主导产业为带动,区内企业数量增至45029家,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23家,增长365%;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103家,增长578%;累计形成16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542家四板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和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认证企业。
伴随布局,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以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郑州高新区迅速集聚。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拥有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网络安全产业相关企业1232家,北斗应用技术产业760余家,超硬材料行业关联企业1838家,为郑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出游玩时,手机没电了,可以找智慧灯杆帮忙,充电5分钟就可以解燃眉之急;乘车出行时,可以乘坐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解锁未来出行新体验……当前,智慧城市应用也已经覆盖到了高新区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立誓千钧同荣耀,何须扬鞭自奋蹄。“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之际,郑州高新区将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勇挑重担,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奋力绘就属于梦想的辉煌蓝图。”张红军表示。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