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
6月29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河南仰韶酒业集团承办,以“弘文化,传技艺,提品质”为主题的“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暨中国酒曲探源传承专家研讨会”在河南渑池举办。
会上,来自中国酒业协会、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河南省酒业协会等行业协会、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国家4A级景区——仰韶仙门山,他们包括白酒酿造、生物工程、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代表了这些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力量。围绕仰韶文化与中国酒曲的传承演变、河南酒用小麦的区位优势、曲酒酿造技艺的提高等主题,专家们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且一致认为:中国酒曲,始于仰韶。
豫酒有酿酒的制曲优势
曲为酒之骨,曲是酿酒的开始,而小麦则是制曲的源头。
专家论道环节,论坛主持人、中国酒业协会白酒技术创新战略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旭亮,在作《中国制曲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题演讲时强调,河南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古语有云: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酒曲已成为白酒行业研究的热点,在科技创新、由量到质的美酒时代,要发扬传承与创新的工匠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增强技艺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作为小麦生产大省,河南近几年在酿酒小麦种植和科研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以《河南酒用小麦的产业优势及利用现状》为题发表了演讲。他从酒用小麦利用概况、河南酒用小麦的产业优势、制约酒用小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酒用小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小麦和制曲优势已成为豫酒近几年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仗之一。
酒曲探源,小口尖底瓶里有最早的曲蘖
本次活动基于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发现而发起。论坛现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以《从考古发现看仰韶文化与中国酒曲》为题发表演讲,他通过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研究新进展,小口尖底瓶酿酒控温技术试验结果,仰韶文化饮酒方式的考察等,诠释了仰韶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与中华酒文化的形成的深远影响。
据魏兴涛介绍,2021年9月29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的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专家认为,甲骨文中记录了两类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证据。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不但以发芽黍为糖化剂酿造谷芽酒,同时也利用红曲霉、曲霉和毛霉制曲,酿造曲酒。这些经过考古学严谨论证的发现,与郭沫若《中国史稿》中所载,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酿酒”的说法不谋而合,对仰韶、对豫酒,乃至对中国酒业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值得庆祝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酒史研究员、酒类资深评论员程万松,以《从历史文化演变角度谈中国酒曲》为题,分享了中国酿酒的演变进程,综合各种典籍文献,推演出自仰韶时期以来酒缓慢而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另辟蹊径,从曲蘖流变的角度,探究中国酿酒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仰韶酿酒人吸收和融合了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载体。
论道文化科技,彰显仰韶品质价值
活动现场,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作《酒曲的科学价值及研究现状》主题分享,他提出,东西方蒸馏酒酿造方式的根本差异是酒曲,中国独特的酒曲造就东方传统发酵食品的特有属性,酒曲是通过开发式自然接通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具有糖化、生香功能的物料,通过酒曲的科学价值研究指导生产实践,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动能转化。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素娜作《仰韶大曲的科研进展及质量优势》主题演讲,她进一步阐释了仰韶大曲的核心优势和技术创新科研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北忠作《中国制曲原料——小麦微生物初探》主题分享,他说,酒是酿出来的,也是“种”出来的!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技为酒之魂。韩北忠从白酒原料学、小麦微生物与大曲微生物、小麦品种与大曲品质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选育制曲专用小麦品种有利于提升白酒品质,助推农业发展。
中国“酒芯”,赋能助力仰韶高质量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核心主题为酒曲,河南仰韶酒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建光在会议致辞中将酒曲形象地比喻为中国白酒的“芯片”,认为各位专家从专业视角对仰韶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点亮了仰韶文化中蕴含的“中国酒芯”。
渑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坚强在致辞时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仰韶酒业已成为渑池县的经济支柱。此次酒曲探源传承专家研讨会的举行,必将为渑池县白酒产业发展以及仰韶文化的传播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助力实现更大突破。
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姚延岭则认为,酒曲是“豫酒振兴”的芯片。5月份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酒业振兴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为豫酒制定了三年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将推动河南白酒规模2025年力争达到260亿元。他在致辞时提到,“仰韶文化和仰韶酒文化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期待在这个舞台上,大家激荡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推动豫酒产业更好、更快地转型发展,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中国酒业更加繁荣”。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站在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此次研讨会在豫酒发展乃至中国白酒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为酒曲是中国酒类产业“芯片”。他说,“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与6月7日闭幕的“中国白酒领袖峰会”不谋而合,“为中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刘振国同时还围绕品质升级、品质价值表达,从产区、酒庄、创新、文化方面对仰韶酒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朱西岭)
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中国酒曲 始于仰韶
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河南仰韶酒业集团承办,以“弘文化,传技艺,提品质”为主题的“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暨中国酒曲探源传承专家研讨会”在河南渑池举办。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
6月29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河南仰韶酒业集团承办,以“弘文化,传技艺,提品质”为主题的“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暨中国酒曲探源传承专家研讨会”在河南渑池举办。
会上,来自中国酒业协会、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河南省酒业协会等行业协会、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国家4A级景区——仰韶仙门山,他们包括白酒酿造、生物工程、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代表了这些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力量。围绕仰韶文化与中国酒曲的传承演变、河南酒用小麦的区位优势、曲酒酿造技艺的提高等主题,专家们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且一致认为:中国酒曲,始于仰韶。
豫酒有酿酒的制曲优势
曲为酒之骨,曲是酿酒的开始,而小麦则是制曲的源头。
专家论道环节,论坛主持人、中国酒业协会白酒技术创新战略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旭亮,在作《中国制曲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题演讲时强调,河南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古语有云: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酒曲已成为白酒行业研究的热点,在科技创新、由量到质的美酒时代,要发扬传承与创新的工匠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增强技艺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作为小麦生产大省,河南近几年在酿酒小麦种植和科研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以《河南酒用小麦的产业优势及利用现状》为题发表了演讲。他从酒用小麦利用概况、河南酒用小麦的产业优势、制约酒用小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酒用小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小麦和制曲优势已成为豫酒近几年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仗之一。
酒曲探源,小口尖底瓶里有最早的曲蘖
本次活动基于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发现而发起。论坛现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以《从考古发现看仰韶文化与中国酒曲》为题发表演讲,他通过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研究新进展,小口尖底瓶酿酒控温技术试验结果,仰韶文化饮酒方式的考察等,诠释了仰韶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与中华酒文化的形成的深远影响。
据魏兴涛介绍,2021年9月29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的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专家认为,甲骨文中记录了两类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证据。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不但以发芽黍为糖化剂酿造谷芽酒,同时也利用红曲霉、曲霉和毛霉制曲,酿造曲酒。这些经过考古学严谨论证的发现,与郭沫若《中国史稿》中所载,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酿酒”的说法不谋而合,对仰韶、对豫酒,乃至对中国酒业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值得庆祝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酒史研究员、酒类资深评论员程万松,以《从历史文化演变角度谈中国酒曲》为题,分享了中国酿酒的演变进程,综合各种典籍文献,推演出自仰韶时期以来酒缓慢而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另辟蹊径,从曲蘖流变的角度,探究中国酿酒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仰韶酿酒人吸收和融合了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载体。
论道文化科技,彰显仰韶品质价值
活动现场,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作《酒曲的科学价值及研究现状》主题分享,他提出,东西方蒸馏酒酿造方式的根本差异是酒曲,中国独特的酒曲造就东方传统发酵食品的特有属性,酒曲是通过开发式自然接通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具有糖化、生香功能的物料,通过酒曲的科学价值研究指导生产实践,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动能转化。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素娜作《仰韶大曲的科研进展及质量优势》主题演讲,她进一步阐释了仰韶大曲的核心优势和技术创新科研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北忠作《中国制曲原料——小麦微生物初探》主题分享,他说,酒是酿出来的,也是“种”出来的!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技为酒之魂。韩北忠从白酒原料学、小麦微生物与大曲微生物、小麦品种与大曲品质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选育制曲专用小麦品种有利于提升白酒品质,助推农业发展。
中国“酒芯”,赋能助力仰韶高质量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核心主题为酒曲,河南仰韶酒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建光在会议致辞中将酒曲形象地比喻为中国白酒的“芯片”,认为各位专家从专业视角对仰韶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点亮了仰韶文化中蕴含的“中国酒芯”。
渑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坚强在致辞时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仰韶酒业已成为渑池县的经济支柱。此次酒曲探源传承专家研讨会的举行,必将为渑池县白酒产业发展以及仰韶文化的传播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助力实现更大突破。
河南省豫酒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姚延岭则认为,酒曲是“豫酒振兴”的芯片。5月份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酒业振兴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为豫酒制定了三年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将推动河南白酒规模2025年力争达到260亿元。他在致辞时提到,“仰韶文化和仰韶酒文化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期待在这个舞台上,大家激荡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推动豫酒产业更好、更快地转型发展,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中国酒业更加繁荣”。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站在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此次研讨会在豫酒发展乃至中国白酒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为酒曲是中国酒类产业“芯片”。他说,“中国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论坛”与6月7日闭幕的“中国白酒领袖峰会”不谋而合,“为中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刘振国同时还围绕品质升级、品质价值表达,从产区、酒庄、创新、文化方面对仰韶酒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朱西岭)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