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云正在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韦佳喜 摄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本报通讯员 崔静 刘天庆
2月21日,本报报道的一则消息《预计转化收益上亿元新乡医学院攻克一项生物制药“卡脖子”难题》,连日来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深受市场青睐的“无血清培养基”,是怎样研发出来的?身价上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的构建”,是怎么完成的?
3月14日,记者再次走进位于新乡医学院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采访,请王天云团队为读者揭秘。
王天云教授告诉记者,“无血清培养基”是生物药物研发中的核心产品。要研制出重组蛋白药物需要重组蛋白表达系统,而建立这一系统所需的核心原料就是无血清培养基。
“打个比方,无血清培养基在生物药物中,相当于手机的芯片、农作物的种子。”王天云不无遗憾地说,由于无血清培养基技术要求至高、至精,多年来高度依赖进口,该技术几乎被美国等国家垄断。
据了解,每一个培养基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实验配方;每一种配方涉及上百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需要在“0<成分比例<100%”范围内找到最合适的浓度,如此排列组合之后,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之大,令人却步。同时这些成分配比都以微克计量,还需要进行二次溶解,一旦失之毫厘,试验结果将谬以千里,对操作熟练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之高,让众多科研机构望而生畏。
而另一方面,无血清培养基市场广阔。目前国内培养基的日需求量就上万升。由于完全依赖进口,无血清培养基“比茅台还贵”,每升高达七八千元。培养基成本过高直接导致我国生物医药研究成本居高不下,且随时面临被断供“卡脖子”的风险。
“尤其是芯片争端发生后,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把核心技术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席卷全球的科技大战中才不会败下阵来。”早在2002年,王天云团队便围绕无血清培养基的复杂配方及核心技术开始攻关。
2016年年底,由王天云主持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国内唯一独立开展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研发的团队。
王天云带领团队一遍遍查资料、做试验、比对结果,确定100多种成分的最优占比,终于研发出系列实验室常用培养基及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基,确定了无血清培养基制作技术的“母本”,获得加拿大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
今年2月15日签约转化的3个技术产品,便是王天云团队研发的系列CHO细胞、HEK293细胞、昆虫细胞的高端无血清培养基。这三项产品,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高于目前国际同类产品。
“核心技术在手,不再受制于人。我们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将使每升培养基价格从数千元降至数百元,从而会大大推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长足发展,进而促进更多生物药物研发、降低药物成本,让更多人从中受惠。”王天云笃定地说。
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任文杰表示,“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构建”的转化,是该校近年来注重构建从政策支持、人才外引内培、资金保障等方面全面打造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体现。
新闻1+1
推动创新成果上“货架”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本报通讯员 崔静 刘天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生力军。作为我省唯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近年来,新乡医学院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重视加强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生物医药领域深钻细研,先后获建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产出一系列具有市场转化前景的应用研究成果,为我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新乡医学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高度重视人才和团队引进工作。前不久,该院新聘和续聘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等8位学科领军人才。同时,畅通校内人才成长通道,从促进人才个体发展到侧重团队“抱团”发展,注重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目前该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团队达40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让“有为”者“有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管理与业务两条线,着力将管理能力强、学术业务水平高的人才选派到合适的岗位,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该校首次设置并聘任二级学院学术副院长,破格提拔4位“双高”拔尖人才到专业技术岗位任职。
为确保科研团队心无旁骛投身科研,新乡医学院对各个团队给予加大课题经费、建设独立实验室等多方支持,定期邀请专家、企业家进校宣讲,派师生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申报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等,让科研人员敢为、愿为、会为。
该院还出台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5%交由团队管理使用,并兼顾各方权益。同时,该院还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列入对各二级学院的绩效考核指标,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系列。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及二级学院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打通科技创新“梗阻点”,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创新活力。
“过去受评职称、岗位晋升体制导向的影响,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成果更多的是注重论文的数量。如今,学校注重构建立体创新体系,也重视成果转化的导向日益凸显,科研人员的凝聚力、干劲儿更足了,必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上‘货架’。”新乡医学院校地合作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姚朝阳说。
新乡医学院 攻克“卡脖子”难题背后的故事
3月14日,记者再次走进位于新乡医学院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采访,请王天云团队为读者揭秘。
王天云正在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韦佳喜 摄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本报通讯员 崔静 刘天庆
2月21日,本报报道的一则消息《预计转化收益上亿元新乡医学院攻克一项生物制药“卡脖子”难题》,连日来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深受市场青睐的“无血清培养基”,是怎样研发出来的?身价上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的构建”,是怎么完成的?
3月14日,记者再次走进位于新乡医学院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采访,请王天云团队为读者揭秘。
王天云教授告诉记者,“无血清培养基”是生物药物研发中的核心产品。要研制出重组蛋白药物需要重组蛋白表达系统,而建立这一系统所需的核心原料就是无血清培养基。
“打个比方,无血清培养基在生物药物中,相当于手机的芯片、农作物的种子。”王天云不无遗憾地说,由于无血清培养基技术要求至高、至精,多年来高度依赖进口,该技术几乎被美国等国家垄断。
据了解,每一个培养基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实验配方;每一种配方涉及上百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需要在“0<成分比例<100%”范围内找到最合适的浓度,如此排列组合之后,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之大,令人却步。同时这些成分配比都以微克计量,还需要进行二次溶解,一旦失之毫厘,试验结果将谬以千里,对操作熟练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之高,让众多科研机构望而生畏。
而另一方面,无血清培养基市场广阔。目前国内培养基的日需求量就上万升。由于完全依赖进口,无血清培养基“比茅台还贵”,每升高达七八千元。培养基成本过高直接导致我国生物医药研究成本居高不下,且随时面临被断供“卡脖子”的风险。
“尤其是芯片争端发生后,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把核心技术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席卷全球的科技大战中才不会败下阵来。”早在2002年,王天云团队便围绕无血清培养基的复杂配方及核心技术开始攻关。
2016年年底,由王天云主持的河南省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国内唯一独立开展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研发的团队。
王天云带领团队一遍遍查资料、做试验、比对结果,确定100多种成分的最优占比,终于研发出系列实验室常用培养基及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基,确定了无血清培养基制作技术的“母本”,获得加拿大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
今年2月15日签约转化的3个技术产品,便是王天云团队研发的系列CHO细胞、HEK293细胞、昆虫细胞的高端无血清培养基。这三项产品,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高于目前国际同类产品。
“核心技术在手,不再受制于人。我们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将使每升培养基价格从数千元降至数百元,从而会大大推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长足发展,进而促进更多生物药物研发、降低药物成本,让更多人从中受惠。”王天云笃定地说。
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任文杰表示,“高效表达细胞培养系统构建”的转化,是该校近年来注重构建从政策支持、人才外引内培、资金保障等方面全面打造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体现。
新闻1+1
推动创新成果上“货架”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本报通讯员 崔静 刘天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生力军。作为我省唯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近年来,新乡医学院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重视加强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生物医药领域深钻细研,先后获建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产出一系列具有市场转化前景的应用研究成果,为我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新乡医学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高度重视人才和团队引进工作。前不久,该院新聘和续聘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等8位学科领军人才。同时,畅通校内人才成长通道,从促进人才个体发展到侧重团队“抱团”发展,注重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目前该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团队达40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让“有为”者“有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管理与业务两条线,着力将管理能力强、学术业务水平高的人才选派到合适的岗位,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该校首次设置并聘任二级学院学术副院长,破格提拔4位“双高”拔尖人才到专业技术岗位任职。
为确保科研团队心无旁骛投身科研,新乡医学院对各个团队给予加大课题经费、建设独立实验室等多方支持,定期邀请专家、企业家进校宣讲,派师生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申报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等,让科研人员敢为、愿为、会为。
该院还出台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5%交由团队管理使用,并兼顾各方权益。同时,该院还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列入对各二级学院的绩效考核指标,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系列。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及二级学院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打通科技创新“梗阻点”,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创新活力。
“过去受评职称、岗位晋升体制导向的影响,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成果更多的是注重论文的数量。如今,学校注重构建立体创新体系,也重视成果转化的导向日益凸显,科研人员的凝聚力、干劲儿更足了,必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上‘货架’。”新乡医学院校地合作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姚朝阳说。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