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斌清(右一)与学生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心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小鼠胚胎发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九章”科研团队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合影。左四为邓宇皓,左五为钟翰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2020年底,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里程碑式的突破。完成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
量子计算机研究“90后”挑大梁,是中科大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缩影。截至2021年11月,中科大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33人。140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45岁及以下比例达74%。在这里,“千里马”为何能竞相奔腾?
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给青年人压担子、促成长
24岁的邓宇皓是“九章”成果的第一作者之一。2017年,本科三年级时,他偶然读到一篇有关量子信息的经典论文,被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吸引,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中科大教授陆朝阳的研究组。
“虽然学的是物理,但还未建立量子信息的系统知识,更没有相关体系的实验经验,想不到老师放手让我做这么重要的任务。”邓宇皓回忆,刚进入大四,陆朝阳教授就交给自己“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工作。
这是一项建立在全新概念上的工作,邓宇皓本来就是新手,向师兄们求教时也表示“有挑战”“说不好”。“但陆老师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样子,鼓励我钻研下去,遇到问题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邓宇皓说,“这些都坚定了我独立深入探索的决心。”
邓宇皓的付出有了回报。2019年他的论文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此时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邓宇皓,就完成了足以获得博士学位的成果。
“九章”工作的另一位第一作者钟翰森也有类似的经验。2016年,本科三年级加入陆朝阳研究组后不久,他开始做12个光子纠缠的研究。当时,学界最好的结果是10个光子纠缠,这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工作。
“有些东西是教不出来的,要在实践中掌握。”钟翰森记得老师的教导。在陆朝阳言传身教下,他加班加点,边实验边琢磨。2017年初完成了研究设想,做出了当时综合品质最好的纠缠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12光子纠缠。钟翰森继续探索,还摸索了“高斯玻色取样”实验路径,这正是“九章”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方法。
对二十来岁的钟翰森、邓宇皓来说,构建“九章”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从理论上看,以“高斯玻色取样”求解有望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但科学工程上面临的未知太多,他们一度陷入迷茫。
“这是科研人一辈子少有的、能够做出重量级研究的机会。”陆朝阳给他们打气,并从全组抽调精兵强将,研究资源优先满足。事实证明,“九章”工作确属重磅:一年来,论文被引用约500次,成为量子信息领域国际引用率最高的几篇论文之一。
今年10月,中科大团队构建出“九章二号”,再次刷新了国际上光量子操纵的技术水平。26岁的钟翰森是这项工作的重要骨干。目前,“九章三号”研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邓宇皓接手钟翰森,成为这一项目的重要骨干。此时,在研发一线奋战的,已经有“00后”。“我会向他们传授好经验,延续研究组的好传统。”邓宇皓告诉记者。
不只是陆朝阳研究组。中科大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通过给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压担子,促进他们成长。储备的优秀人才多了,研究水平逐年提升。10年前,中科大不少学生到欧美大学读博深造,如今,越来越多人留在学校继续做研究。获得的支持,做的工作,一点不比国外顶尖研究组差。
建好公共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起步搭好平台
2013年,傅斌清被聘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特任副研究员。虽然在大的科研团队中工作,但在研究起步阶段,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相对有限,面对6年聘期内晋升留校的考核压力,傅斌清起初倍感压力。不过,她很快安下心来,其中“定心丸”就包括科研公共实验平台。
“科研公共平台有丰富、尖端的科学仪器,而且向全校开放,所有人都能够排队申请,按小时计费。”傅斌清告诉记者,受益于此,自己的课题很快就跑起来,研究进度一点都没耽搁。
2018年,凭借出色的成果,在考核期的第五年,傅斌清成功转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跨过了最初的坎儿,这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今,傅斌清筹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带博士生做研究,不仅在主攻的生殖免疫领域研究上稳步推进,还参与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采用到新冠重症患者治疗方案中。
集中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平台”是中科大的传统。早在2000年,学校就拿出8000万元建设了4个公共实验中心。学校的考虑是:与其“撒胡椒面”,不如建好公共科研平台。
中科大以理工基础研究为主,对一些尖端的实验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的需求是共通的。建设集中共享的公共实验平台,比把仪器设备关在少数课题组更能发挥国家资源的效用。近年来,适应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中科大公共实验平台日渐完善。目前,学校建成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在中科大,青年教师不用担心没有科研条件而做不了研究。
各公共实验平台每年购置什么设备,均会收集科学家的意见,再由各平台专家委员会来统筹规划。为了运行好公共平台,学校设置了专业化管理人才,还开发了透明、完善的管理系统。因为共享便利,技术服务专业,公共实验平台的仪器使用频率很高,有的热门设备甚至全年每天24小时在运转,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中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薛天告诉记者,在对青年人提出严格要求同时,更有必要的是提供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
薛天介绍,近年来,中科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才需求,探索了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比如,为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造就新一代学术领军人才,2017年起,学校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重点资金支持,资助其加强实验室和团队建设。
落细“人才第一”服务理念,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
2018年,王兵回中科大发展前,已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终身教职,是几何流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创建科研团队、安顿家庭,回国初期王兵时常需要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王兵告诉记者,自己不擅长沟通,印象中还曾因为某项工作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闹过误会,但每次去办事,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解决了自己不少实实在在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他们真心服务科研的热忱。”
近些年,回中科大的海外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薛天告诉记者,海外科研人员归国,通常有一个适应期,行政部门的责任是做好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全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人才第一”是中科大的服务理念。按照中科大的传统,一些主要行政服务部门的负责人是学术和行政双肩挑。“这些双肩挑干部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了解不同阶段人才的需求,与人才打交道时就容易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薛天说。
薛天除了担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外,还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在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的光信号转导、神经环路以及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人事工作政策性很强,在严格遵守人事制度和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更人性化。比如,某个诉求如果制度不允许,在努力解释获得理解的同时,也积极在制度原则范围内为人才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简单拿着规定冷冰冰地说‘不行’。”薛天说。
如何尽快组建团队,是海外人才归国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关切,2012年起,中科大实施聘期制科研人员制度,鼓励引进人才自主聘用成员。
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代表中国研究者发出有分量的声音,是王兵回国的初衷。回国3年来,他的想法正在变成现实。他与自己之前的导师中科大陈秀雄、陈卿教授合作,共同创建的几何与物理中心渐渐走上了正轨。
走过适应期,王兵越发感到回国是正确的选择:这里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有蓬勃发展的朝气,有顶尖聪明的学生,有兢兢业业的同事。回国3年来,他在国内的工作效率丝毫不弱于在国外时。2020年11月,王兵与陈秀雄合作,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我们有优秀的学生,有合适的研究和交流环境,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我对团队未来充满信心。”王兵告诉记者。
中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表示,中科大人才工作有优良的传统。近年来,为全方位帮助人才成长发展,学校建设了学术荣誉体系,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人才队伍在全学术生命周期都有内生动力。只要是千里马,在这里都能找到舞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给青年人压担子
量子计算机研究“90后”挑大梁,是中科大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缩影。截至2021年11月,中科大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33人。
傅斌清(右一)与学生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心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小鼠胚胎发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九章”科研团队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合影。左四为邓宇皓,左五为钟翰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2020年底,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里程碑式的突破。完成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
量子计算机研究“90后”挑大梁,是中科大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缩影。截至2021年11月,中科大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33人。140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45岁及以下比例达74%。在这里,“千里马”为何能竞相奔腾?
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给青年人压担子、促成长
24岁的邓宇皓是“九章”成果的第一作者之一。2017年,本科三年级时,他偶然读到一篇有关量子信息的经典论文,被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吸引,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中科大教授陆朝阳的研究组。
“虽然学的是物理,但还未建立量子信息的系统知识,更没有相关体系的实验经验,想不到老师放手让我做这么重要的任务。”邓宇皓回忆,刚进入大四,陆朝阳教授就交给自己“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工作。
这是一项建立在全新概念上的工作,邓宇皓本来就是新手,向师兄们求教时也表示“有挑战”“说不好”。“但陆老师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样子,鼓励我钻研下去,遇到问题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邓宇皓说,“这些都坚定了我独立深入探索的决心。”
邓宇皓的付出有了回报。2019年他的论文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此时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邓宇皓,就完成了足以获得博士学位的成果。
“九章”工作的另一位第一作者钟翰森也有类似的经验。2016年,本科三年级加入陆朝阳研究组后不久,他开始做12个光子纠缠的研究。当时,学界最好的结果是10个光子纠缠,这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工作。
“有些东西是教不出来的,要在实践中掌握。”钟翰森记得老师的教导。在陆朝阳言传身教下,他加班加点,边实验边琢磨。2017年初完成了研究设想,做出了当时综合品质最好的纠缠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12光子纠缠。钟翰森继续探索,还摸索了“高斯玻色取样”实验路径,这正是“九章”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方法。
对二十来岁的钟翰森、邓宇皓来说,构建“九章”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从理论上看,以“高斯玻色取样”求解有望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但科学工程上面临的未知太多,他们一度陷入迷茫。
“这是科研人一辈子少有的、能够做出重量级研究的机会。”陆朝阳给他们打气,并从全组抽调精兵强将,研究资源优先满足。事实证明,“九章”工作确属重磅:一年来,论文被引用约500次,成为量子信息领域国际引用率最高的几篇论文之一。
今年10月,中科大团队构建出“九章二号”,再次刷新了国际上光量子操纵的技术水平。26岁的钟翰森是这项工作的重要骨干。目前,“九章三号”研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邓宇皓接手钟翰森,成为这一项目的重要骨干。此时,在研发一线奋战的,已经有“00后”。“我会向他们传授好经验,延续研究组的好传统。”邓宇皓告诉记者。
不只是陆朝阳研究组。中科大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通过给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压担子,促进他们成长。储备的优秀人才多了,研究水平逐年提升。10年前,中科大不少学生到欧美大学读博深造,如今,越来越多人留在学校继续做研究。获得的支持,做的工作,一点不比国外顶尖研究组差。
建好公共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起步搭好平台
2013年,傅斌清被聘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特任副研究员。虽然在大的科研团队中工作,但在研究起步阶段,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相对有限,面对6年聘期内晋升留校的考核压力,傅斌清起初倍感压力。不过,她很快安下心来,其中“定心丸”就包括科研公共实验平台。
“科研公共平台有丰富、尖端的科学仪器,而且向全校开放,所有人都能够排队申请,按小时计费。”傅斌清告诉记者,受益于此,自己的课题很快就跑起来,研究进度一点都没耽搁。
2018年,凭借出色的成果,在考核期的第五年,傅斌清成功转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跨过了最初的坎儿,这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今,傅斌清筹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带博士生做研究,不仅在主攻的生殖免疫领域研究上稳步推进,还参与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采用到新冠重症患者治疗方案中。
集中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平台”是中科大的传统。早在2000年,学校就拿出8000万元建设了4个公共实验中心。学校的考虑是:与其“撒胡椒面”,不如建好公共科研平台。
中科大以理工基础研究为主,对一些尖端的实验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的需求是共通的。建设集中共享的公共实验平台,比把仪器设备关在少数课题组更能发挥国家资源的效用。近年来,适应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中科大公共实验平台日渐完善。目前,学校建成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在中科大,青年教师不用担心没有科研条件而做不了研究。
各公共实验平台每年购置什么设备,均会收集科学家的意见,再由各平台专家委员会来统筹规划。为了运行好公共平台,学校设置了专业化管理人才,还开发了透明、完善的管理系统。因为共享便利,技术服务专业,公共实验平台的仪器使用频率很高,有的热门设备甚至全年每天24小时在运转,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中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薛天告诉记者,在对青年人提出严格要求同时,更有必要的是提供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
薛天介绍,近年来,中科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才需求,探索了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比如,为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造就新一代学术领军人才,2017年起,学校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重点资金支持,资助其加强实验室和团队建设。
落细“人才第一”服务理念,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
2018年,王兵回中科大发展前,已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终身教职,是几何流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创建科研团队、安顿家庭,回国初期王兵时常需要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王兵告诉记者,自己不擅长沟通,印象中还曾因为某项工作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闹过误会,但每次去办事,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解决了自己不少实实在在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他们真心服务科研的热忱。”
近些年,回中科大的海外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薛天告诉记者,海外科研人员归国,通常有一个适应期,行政部门的责任是做好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全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人才第一”是中科大的服务理念。按照中科大的传统,一些主要行政服务部门的负责人是学术和行政双肩挑。“这些双肩挑干部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了解不同阶段人才的需求,与人才打交道时就容易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薛天说。
薛天除了担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外,还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在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的光信号转导、神经环路以及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人事工作政策性很强,在严格遵守人事制度和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更人性化。比如,某个诉求如果制度不允许,在努力解释获得理解的同时,也积极在制度原则范围内为人才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简单拿着规定冷冰冰地说‘不行’。”薛天说。
如何尽快组建团队,是海外人才归国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关切,2012年起,中科大实施聘期制科研人员制度,鼓励引进人才自主聘用成员。
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代表中国研究者发出有分量的声音,是王兵回国的初衷。回国3年来,他的想法正在变成现实。他与自己之前的导师中科大陈秀雄、陈卿教授合作,共同创建的几何与物理中心渐渐走上了正轨。
走过适应期,王兵越发感到回国是正确的选择:这里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有蓬勃发展的朝气,有顶尖聪明的学生,有兢兢业业的同事。回国3年来,他在国内的工作效率丝毫不弱于在国外时。2020年11月,王兵与陈秀雄合作,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我们有优秀的学生,有合适的研究和交流环境,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我对团队未来充满信心。”王兵告诉记者。
中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表示,中科大人才工作有优良的传统。近年来,为全方位帮助人才成长发展,学校建设了学术荣誉体系,包括青年人才在内的人才队伍在全学术生命周期都有内生动力。只要是千里马,在这里都能找到舞台。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