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正从长沙陆续运抵虎门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施工现场,有望于11月盾构始发。
在广州,在深圳,海珠湾隧道、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两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正加速推进。
在汕头,在湛江,“永平号”“永兴号”两台兄弟号大直径盾构机如百米蛟龙,正腾跃在汕头湾、湛江湾海底,打通汕汕、广湛铁路“咽喉要道”……
今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时指出,“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穿江越河终入海、盾构潜行逐浪来。中铁十四局作为中国大盾构“国家队”,多年来,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下历经熏陶和洗礼,正带着大盾构施工最新技术,搏击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浪潮,成为大湾区交通建设的“奇兵”。
穿城跨海施工环境复杂等成难题
大盾构施工,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方式,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地铁等隧道工程中。尤其近20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现场应用,推动着我国在盾构机研制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大湾区辐射城市,多濒临沿海、山脉展布、江河纵横,进行高铁、公路等建设,需穿山越海,立体推进。交通建设如何破解穿城、跨海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保护自然生态、城市环境等,都是多年来方案论证的重要课题。如今,综合考虑施工安全、环保等因素,以大盾构隧道形式穿越城市核心区、穿越海底的方案不断得到落地实践。
据了解,大湾区在建的3条高铁——汕汕、广湛、深江铁路,都采用大盾构隧道施工引高铁穿海飞驰。
在城区、在海底进行大盾构施工,水文、地质条件到底有多复杂?
“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地层复杂,长距离穿越全断面花岗岩段809米,有4处断裂带,430米上软下硬地段,岩层最大强度达166兆帕,孤石最大直径达5米,施工难度极大。”中铁十四局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项目负责人赵海涛说。
而他们正在建设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是目前中国最大埋深、最大水压的海底隧道,需依次穿越软土、上软下硬地层,长距离穿越全断面含砾砂岩,尤其穿越断裂带时,水土压力接近11倍的大气压,为“世界之最”,且最大埋深超百米,盾构机的拆解方式为洞内接收、原位拆解并回拖运输,同时要确保设备完好率,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
他们承建的广州海珠湾隧道、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沿线建(构)筑物多,周边环境复杂,盾构作业条件差,施工环境和建造难度不亚于在长安街下“穿针引线”。
盾构装备的适应性制造啃“硬骨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盾构装备的适应性制造,正是啃下如此多的“硬骨头”的关键一环。
从2004年开始,中铁十四局在南京长江隧道探索江底“未知”,不畏艰难险阻,10余年来,在“江河湖海城”下,攻克过软土、粘土、砾岩、卵石、钢板砂、花岗岩、孤石群、岩溶区、江中冲槽、上软下硬、左软右硬、强透水、高水压等不同地质。
“在扬州瘦西湖隧道,应对全断面硬质膨胀性黏土层,设计刀盘分时分步冲刷等系列方案的成功实施,开辟了中铁十四局自主整修、改造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先河。而后每一次现场技术攻关,都在为盾构装备适应性设计制造储备实战经验。如今承揽的大盾构工程施工用的盾构机,都是我们联合设备厂家量身打造。”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副总经理路开道介绍。
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打造的“永平号”混合式盾构机,开挖直径14.57米,刀盘上加密配置滚刀,间距由传统的100毫米缩至90毫米,如同一颗颗用钢铁打造的“牙齿”能高效啃碎海底岩石,滚刀还配备全自动检测系统,这些技术在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中均为首次应用。
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全长9640米,盾构段7352米,穿越海域段2500米,途径湛江主城区3.5公里并下穿多条重要市政道路,是国内一次性独头掘进最长大直径穿海高铁盾构隧道。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打造的“永兴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4.33米,刀盘采用常压刀盘,还选用了比一般盾构机更大的45%刀盘开口率,在气垫仓下方的出渣口配置了国内首次使用的“搅拌器+滚柱破碎机”装置,能有效解决长距离穿越、地质复杂、废浆量大、海底水压高等难题。
而珠江口隧道工程施工用的国产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深江1号”,日前在全球最大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产业园完成下线验收。
“我们设计的‘双壳’模式,将在海底接收并同步实现原位拆解,盾构机如同‘金蝉脱壳’般从海底全身而退。”在长沙负责盾构机监造的项目盾构副经理秦鹏介绍,中铁十四局还与铁建重工正在研发一系列原位拆解专用的工程装备,这些都是国内首创。
连日来,“永平号”“永兴号”盾构机正高效掘进,向着海湾挺进。“深江1号”盾构机不日将从虎门向南沙“蓄势起航”。
探索新办法盾构施工“集约化”
多台“巨无霸”要在海底、中心城区掘进,安全高效、零污染、零扰动是施工把控的重要环节。
作为聚焦水下隧道施工这一建筑业高端技术的施工企业,在每项工程实施过程都面临着诸多施工难题和风险控制难度,尤其是穿江越海更是诸多艰难险阻,困难重重。面对新的挑战,更要善于探索新的办法。
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湛江湾海底隧道工程项目,他们搭建的智慧工程指挥中心正有序运作,与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南京总部智慧监控中心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了公司、项目两级对整个工地建设的综合管控,实时智能监控盾构机参数以及监控测量地面沉降、检测工作人员状况等。
“掘进全过程,两级平台不间断联动,将更科学地监控和指导掘进参数,解决现场难题,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平稳推进。”大盾构公司盾构智慧管控中心负责人陆野介绍。
这一“互联网+盾构施工”的智能化变革,得益于中铁十四局多年来坚持创新运用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智慧指挥等多项先进技术推动“智慧建造”的战略部署和落地实施。
尤其是近年来,为更好地应对水下隧道施工难题,他们响应王复明院士提出的“工程医院”的概念,建立“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技术中心盾构专科医院”。盾构专科医院的专家库,由院士、学者、教授、行业专家和技术工匠组成,这些专家有不同的专业领域,也就是不同“病症”的问诊团队。
赵海涛表示,汕头湾海底隧道项目依托“盾构专科医院”,平均每月都要开2次专家会,每次专家会都会邀请5至8名内外部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指导,主要对施工方案评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等专业问题进行诊断和预判。
广州海珠湾隧道北接东晓南路高架,南连广州南站,纵跨海珠区和番禺区,盾构段长2077米,开挖直径15.07米,是广州地区首个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技术建设的水下隧道。2020年12月开工以来,他们多次依托“盾构专科医院”的专家库,邀请专家在线或者线下开展盾构机选型论证会,结合地质条件等对盾构机进行针对性设计。
该隧道设计单位中铁四院隧道院水下隧道所副所长胡大伟说,隧道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往广州南站的绕行、拥堵问题,届时从中心城区海印桥到广州南站,驾车行驶总时长可从50分钟缩短至约15分钟。
开路先锋,“国之重器”大盾构成大湾区交通建设“奇兵”
在广州,在深圳,海珠湾隧道、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两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正加速推进。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正从长沙陆续运抵虎门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施工现场,有望于11月盾构始发。
在广州,在深圳,海珠湾隧道、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两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正加速推进。
在汕头,在湛江,“永平号”“永兴号”两台兄弟号大直径盾构机如百米蛟龙,正腾跃在汕头湾、湛江湾海底,打通汕汕、广湛铁路“咽喉要道”……
今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时指出,“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穿江越河终入海、盾构潜行逐浪来。中铁十四局作为中国大盾构“国家队”,多年来,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下历经熏陶和洗礼,正带着大盾构施工最新技术,搏击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浪潮,成为大湾区交通建设的“奇兵”。
穿城跨海施工环境复杂等成难题
大盾构施工,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方式,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地铁等隧道工程中。尤其近20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现场应用,推动着我国在盾构机研制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大湾区辐射城市,多濒临沿海、山脉展布、江河纵横,进行高铁、公路等建设,需穿山越海,立体推进。交通建设如何破解穿城、跨海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保护自然生态、城市环境等,都是多年来方案论证的重要课题。如今,综合考虑施工安全、环保等因素,以大盾构隧道形式穿越城市核心区、穿越海底的方案不断得到落地实践。
据了解,大湾区在建的3条高铁——汕汕、广湛、深江铁路,都采用大盾构隧道施工引高铁穿海飞驰。
在城区、在海底进行大盾构施工,水文、地质条件到底有多复杂?
“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地层复杂,长距离穿越全断面花岗岩段809米,有4处断裂带,430米上软下硬地段,岩层最大强度达166兆帕,孤石最大直径达5米,施工难度极大。”中铁十四局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项目负责人赵海涛说。
而他们正在建设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是目前中国最大埋深、最大水压的海底隧道,需依次穿越软土、上软下硬地层,长距离穿越全断面含砾砂岩,尤其穿越断裂带时,水土压力接近11倍的大气压,为“世界之最”,且最大埋深超百米,盾构机的拆解方式为洞内接收、原位拆解并回拖运输,同时要确保设备完好率,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
他们承建的广州海珠湾隧道、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沿线建(构)筑物多,周边环境复杂,盾构作业条件差,施工环境和建造难度不亚于在长安街下“穿针引线”。
盾构装备的适应性制造啃“硬骨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盾构装备的适应性制造,正是啃下如此多的“硬骨头”的关键一环。
从2004年开始,中铁十四局在南京长江隧道探索江底“未知”,不畏艰难险阻,10余年来,在“江河湖海城”下,攻克过软土、粘土、砾岩、卵石、钢板砂、花岗岩、孤石群、岩溶区、江中冲槽、上软下硬、左软右硬、强透水、高水压等不同地质。
“在扬州瘦西湖隧道,应对全断面硬质膨胀性黏土层,设计刀盘分时分步冲刷等系列方案的成功实施,开辟了中铁十四局自主整修、改造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先河。而后每一次现场技术攻关,都在为盾构装备适应性设计制造储备实战经验。如今承揽的大盾构工程施工用的盾构机,都是我们联合设备厂家量身打造。”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副总经理路开道介绍。
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打造的“永平号”混合式盾构机,开挖直径14.57米,刀盘上加密配置滚刀,间距由传统的100毫米缩至90毫米,如同一颗颗用钢铁打造的“牙齿”能高效啃碎海底岩石,滚刀还配备全自动检测系统,这些技术在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中均为首次应用。
广湛铁路湛江湾海底隧道,全长9640米,盾构段7352米,穿越海域段2500米,途径湛江主城区3.5公里并下穿多条重要市政道路,是国内一次性独头掘进最长大直径穿海高铁盾构隧道。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打造的“永兴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4.33米,刀盘采用常压刀盘,还选用了比一般盾构机更大的45%刀盘开口率,在气垫仓下方的出渣口配置了国内首次使用的“搅拌器+滚柱破碎机”装置,能有效解决长距离穿越、地质复杂、废浆量大、海底水压高等难题。
而珠江口隧道工程施工用的国产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深江1号”,日前在全球最大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产业园完成下线验收。
“我们设计的‘双壳’模式,将在海底接收并同步实现原位拆解,盾构机如同‘金蝉脱壳’般从海底全身而退。”在长沙负责盾构机监造的项目盾构副经理秦鹏介绍,中铁十四局还与铁建重工正在研发一系列原位拆解专用的工程装备,这些都是国内首创。
连日来,“永平号”“永兴号”盾构机正高效掘进,向着海湾挺进。“深江1号”盾构机不日将从虎门向南沙“蓄势起航”。
探索新办法盾构施工“集约化”
多台“巨无霸”要在海底、中心城区掘进,安全高效、零污染、零扰动是施工把控的重要环节。
作为聚焦水下隧道施工这一建筑业高端技术的施工企业,在每项工程实施过程都面临着诸多施工难题和风险控制难度,尤其是穿江越海更是诸多艰难险阻,困难重重。面对新的挑战,更要善于探索新的办法。
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湛江湾海底隧道工程项目,他们搭建的智慧工程指挥中心正有序运作,与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南京总部智慧监控中心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了公司、项目两级对整个工地建设的综合管控,实时智能监控盾构机参数以及监控测量地面沉降、检测工作人员状况等。
“掘进全过程,两级平台不间断联动,将更科学地监控和指导掘进参数,解决现场难题,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平稳推进。”大盾构公司盾构智慧管控中心负责人陆野介绍。
这一“互联网+盾构施工”的智能化变革,得益于中铁十四局多年来坚持创新运用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智慧指挥等多项先进技术推动“智慧建造”的战略部署和落地实施。
尤其是近年来,为更好地应对水下隧道施工难题,他们响应王复明院士提出的“工程医院”的概念,建立“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技术中心盾构专科医院”。盾构专科医院的专家库,由院士、学者、教授、行业专家和技术工匠组成,这些专家有不同的专业领域,也就是不同“病症”的问诊团队。
赵海涛表示,汕头湾海底隧道项目依托“盾构专科医院”,平均每月都要开2次专家会,每次专家会都会邀请5至8名内外部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指导,主要对施工方案评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等专业问题进行诊断和预判。
广州海珠湾隧道北接东晓南路高架,南连广州南站,纵跨海珠区和番禺区,盾构段长2077米,开挖直径15.07米,是广州地区首个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技术建设的水下隧道。2020年12月开工以来,他们多次依托“盾构专科医院”的专家库,邀请专家在线或者线下开展盾构机选型论证会,结合地质条件等对盾构机进行针对性设计。
该隧道设计单位中铁四院隧道院水下隧道所副所长胡大伟说,隧道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广州市中心城区前往广州南站的绕行、拥堵问题,届时从中心城区海印桥到广州南站,驾车行驶总时长可从50分钟缩短至约15分钟。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