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正文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驶过12年征程 自主创新为青年人才照亮未来

中国青年报   |   记者 许亚杰 热度:
2022-06-23 16:29:09

对于早已适应了“网课”的大学生来说,围绕一辆自己亲手打造的方程式赛车,进行静态赛答辩,仍然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虽然线下赛被取消,但123支参赛车队的选手在线上仍表现出“争分夺秒”的气势,经过396场、总时长9570分钟的线上答辩,角逐出油车、电车、无人驾驶项目的优胜者。6月19日,2021赛季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正式落下帷幕。

  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走出的优秀大学生,成为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参赛大学生都能在比赛中满载而归。自从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已累计为我国汽车产业输送人才超过4万名,被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对于早已适应了“网课”的大学生来说,围绕一辆自己亲手打造的方程式赛车,进行静态赛答辩,仍然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虽然线下赛被取消,但123支参赛车队的选手在线上仍表现出“争分夺秒”的气势,经过396场、总时长9570分钟的线上答辩,角逐出油车、电车、无人驾驶项目的优胜者。6月19日,随着3座冠军奖杯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被捧起,2021赛季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FSC)正式落下帷幕。

  自从2010年第一辆赛车发动引擎以来,这项全国性方程式赛车比赛吸引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比赛项目也日益丰富。它从单一的燃油车扩充到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甚至就连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FSAC),也在同学们的手中从图纸变为现实。据统计,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已累计为我国汽车产业输送人才超过4万名,被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奠基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赛事给出了高度评价:“FSC是一个培养行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平台,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合资合作掀起大潮,到21世纪之初自主汽车品牌崭露头角;从中国可以制造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到借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中国汽车业一跃成为全球的风向标……青年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也是最创新的一个市场。”从12年前首次提议举办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到全程冠名支持FSEC和FSAC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源。

  “只要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青年汽车人才就能更快成长。尤其是在电动车、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大学生急需在课堂外找到一个挥洒汗水、展现智慧的舞台。”李斌说。

  是“第二课堂”,更是磨练意志的“修罗场”

  “自己亲手制造的赛车不能在赛道上呼啸而过,有些同学可能还是会觉得很遗憾。不过大家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普教育中心赛事运营总监张帅告诉记者,尽管2021赛季的线下比赛未能如期举行,首次采用了线上答辩,但各支参赛队伍仍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赛车制造和答辩准备。

  除了线上答辩,本次大赛还首次对决赛全程进行直播。这意味着,优势车队会将他们最新的设计、研究成果及答辩细节完全展示给所有参赛车队。赛事组织方负责人表示,类似的技术开源对赛事长远发展来说意义深重。“由此可见,参赛车队及学生不仅有毅力、有能力,更有大格局。”

  完成所有静态答辩项目后,作为“主考官”之一的张帅发现,这一届参赛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即便隔着屏幕,大部分答辩选手也都能将自己的赛车设计思路、原理讲清楚。

  其实,作为一名曾勇夺全国总冠军,并代表中国队参加德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老将”,张帅十分理解这一届参赛选手遗憾与激动并存的心情。

  “赛道上不以学历、资历论英雄,更看重工程实践能力。”他解释说,这项赛事的参赛大学生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参加这项赛事就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整车工程”。

  虽然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使用的赛车看上去有些“小巧”,但要由一群在校大学生完成赛车设计、组装、调试和参赛,无疑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参与这一过程的第一天,很多参赛大学生才终于叩开汽车的大门,真正明白了“汽车工程师”的真正含义。

  张帅回忆说,10年前自己第一次进入车队,就意识到自己加入了一支具有“狼性文化”的创业团队,这里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从排除一个个电路故障,到与校方、赞助方沟通的技巧,有太多东西是我在车队中学到的。”他表示,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不仅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FSC)燃油组在高校、企业和行业中积攒了较高的口碑,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和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FSAC)也与中国汽车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携手同行,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据了解,在赛事起步阶段,由于跨学科人才稀缺、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燃油车赛前通过检查的概率为80%,电动车过检率为30%,而无人车过检率仅为20%。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车队和“大学生工程师”能够胜任电动方程式赛车、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的设计、组装工作。

  每一次比赛,冠军只有一个。与冠军擦肩而过的车队队员们虽然遗憾,却依然收获良多。

  对于刚刚开启自己汽车生涯的大学生车队成员来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既是分胜负、决高下的“奥运会”,也像一个结交更多志同道合朋友的大派对。

  “我们车队刚建立时有50多人,后来不断有人员进出,最少的时候队里只有8个人,测试赛车时也是四处打游击。”聊起参加大学生车队的日子,蔚来产品体验负责人李天舒颇有感触。

  2010年,从小喜欢汽车的李天舒毛遂自荐,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队的队长,并率队参与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最终,他们一举斩获FSC年度综合奖、8字环绕第一名、最佳车队营销推广、成本报告第四等多个奖项。

  “参加北航车队和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经历,让我明白了挑战自我和团队协作都很重要。”李天舒直言,FSC不仅是一次青年的圆梦之旅,也是他得到成长的特殊课堂,“突破自我、永不服输……这些在车队学到的价值观,将是伴随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他看来,通过准备过程以及比赛的锻炼,参赛的同学能够在设计、制造、成本控制、商业营销、沟通与协调五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处于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最真实的自己。”李天舒建议说,与其放任心中焦虑或者盲目跟风,不如从一线工作做起,从最基础的任务做起,“只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相信同学们能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

  科技自立从联合育人做起

  12年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持续发掘、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而这正是中国汽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迅速提升的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作为支柱产业,汽车因产业链长,人才需求量大,一直被视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然而,由于汽车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久前,有车企高管公开表示,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等关键技术领域,汽车业正面临人才紧缺问题。

  “在中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征途中,最重要的就是敢于挑战自我、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李斌在此次赛事颁奖典礼上直言,青年人才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强心剂。

  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产业强国”是几代国人的梦想,而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堪称这一梦想的摇篮。无论裁判、指导老师还是参赛队员,都是从中锻炼出来的筑梦者。

  从青涩懵懂的大学生,到沉着应战的大学生车手;从初入汽车圈的新人,到独当一面的青年工程师……这些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毕业”的同学们,在矢志奋斗中书写了精彩的青春履历。而他们的职业轨迹恰恰与中国汽车近年来的转型、升级路径相契合。

  作为上汽整车动态性能评价工程师,礼四同工作时总是一丝不苟,时常给其他业务部门的同事留下“爱较真儿”的印象。其实多年以前,与队员“相爱相杀”、相互促进,就是礼四同担任重庆大学方程式赛车队副队长、技术总监时的日常。

  2015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刚刚独立成赛。由于当时电动车技术并不成熟,各种设备五花八门,大部分参赛队伍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对电动方程式赛车理解不足,光集体学习、头脑风暴就组织了好几次。”到了近两年,礼四同欣喜地发现,00后参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2016赛季开始,礼四同被聘为赛事裁判员,执裁方程式油车比赛、方程式电车比赛及巴哈大赛设计答辩、电气车检等多个项目。他发现,近年参赛赛车的设计有明显进步,在保障强度与耐久性的基础上,做出的赛车在轻量化与性能均有明显突破。

  在礼四同看来,这不仅反映出新一代汽车人才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也得益于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日益成熟、完善的背景。

  “现在,大学生车队的技术水准、创新能力和队内配合默契度,都让人眼前一亮。”一汽整车性能试验主管景猛认为,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工程师勇于挑战自我,中国汽车由大到强,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大学期间,景猛曾连续4年参加FSC赛事。他回忆说,赛前的车辆检验往往是最紧张的时候,但不管谁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大家都会一起想办法解决。

  “那时候,我感觉车队各个部门的命运被绑到了一起,团队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如今,工作遇到困难时,景猛也不忘时刻提醒团队成员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不仅为参赛大学生带来了速度与激情,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更为他们的求职之路打上了“金字招牌”。记者了解到,参加该赛事的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更受青睐,“实践能力强、成长快、踏实肯干”是他们身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语。

  有业内人士判断称,随着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逐渐开始大规模应用,中国汽车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会更加旺盛。

  有车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及智能化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作为一个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新赛道,无论是新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上都有欠缺。”

  他建议,针对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大学生搭建更多学习跨界知识、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实践平台。

  “更环保、更聪明的汽车,将拥有更强劲的带动作用和更广泛的市场空间。而所有硬核技术的背后,都是一代又一代贡献智慧和汗水的青年。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人才需求量可能会越来越大。”付于武强调说,自诞生以来,汽车便成为各种新技术的载体,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十分广泛,而随着当前“新四化”技术快速发展,汽车将为更多人提供舞台。

  人才梯队将是企业经营胜负手

  这项已连续举办12年的方程式汽车大赛,已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特别舞台”。有不少参赛同学表示,在大赛中发现、解决问题,就是他们从教材迈向实践的第一步。而对于各企业乃至全行业来说,这项赛事堪称培养中国青年汽车人才的“黄埔军校”。

  从赛事走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走进上汽、一汽等传统主机厂,也进入各大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据了解,有近100名优秀参赛选手从FSC赛场进入了蔚来。

  “如今,中国电动车行业走在世界前列,几乎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有志于此的同学要利用好这一优势。”QEV Tech系统工程师刘迪告诉记者,无论是在赛车场上,还是在企业内,都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刘迪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纯电动方程式车队队长,与队友们一起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2014年,刘迪受邀加入中国代表队,征战由国际汽联主办的电动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他结合自身经验建议说,大学生应首先学好本专业知识,打好基础,然后再通过FSC等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近期,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对中国95后职场新人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他们最向往高科技新兴行业。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与大数据、云计算、AI、下一代通信网络等行业一样,成为更受职场新人青睐的重点行业。

  付于武认为,在战略性的产业转型期,不加大投入,就不可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人才培养、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市场竞争的胜负手。”

  据了解,面对眼下严峻的市场挑战,蔚来不仅没有缩减研发团队规模,反而加大了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的招聘规模。今年蔚来完成了约2000人规模的2022届毕业生招聘,2023届招聘正在进行中。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制造业强国,均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新一代汽车人才培养。毫无疑问,加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是关键。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经验表明,包括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在内的各方,应该把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改进人才培育、选拔、激励等方面的措施,用人才之力奏响自主创新主旋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