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幸福岛书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晶晶文受访者供图
当电子书已成为一种阅读习惯,还有什么必要去书店?卖文创、卖餐饮、卖设计、卖文化交流、卖亲子空间、卖打卡文化——书店还能卖什么?
业内有人曾说,如果书店1.0时代是以卖书为主,2.0时代就是“书店+x”的复合型文化空间;而在未来书店3.0时代,书店需要连接线上线下,空间是多变的,需要基于目标用户的兴趣,进行多业态经营,不停地有主题、不停地给空间提供线下服务。
疫情三年,加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也推迟了书店3.0时代的到来。行业依然有人在积极探索新出路。“书店不死”,实体书店的生命力或许比想象中顽强。
“批量死亡”的书店
去年年底,一份《书店死亡名单》流传于网络。
这份由“出版商务周报”统计的名单上,不断增加着新的名字,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书店宣告闭店。
困境不止在一家书店降临。2021年以来,风靡一时的网红书店“言几又”在各地均陷入危机。最开始是几家门店闭店,紧接着,天津、深圳、西安、北京、广州、厦门……各大城市的“言几又”书店相继闭店,甚至陷入欠薪危机。
网红书店陷入“闭店潮”引发了不少关注。“颜值”高的网红书店被批评远离了阅读和内容,当书店成为网红文化、打卡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与商业地产营销挂钩时,也远离了真正爱读书、爱纸质书的人。
尚且存活着的书店,日子也并不好过。4月20日,郑州市中大门方庭书店大门紧闭。记者通过电话询问,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歇业。所在商场的门卫说,偌大的方庭书店,大部分工作人员已调走,如今只有一名值班人员,守着冷清的书店。
疫情初始,方庭书店也曾像大部分书店一样开通线上直播通道、会员卡充值等形式自救。彼时,位于郑州市大石桥附近的松社书店店长刘磊曾呼吁,希望大家能关心一下书店这个精神高地,给予情怀上的照顾和支持。
开书店和卖书是两个概念
“实体店看上的书,一般会在网上下单。”郑州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婉(化名),已经很久没有单纯因为想看书、买书去书店了。同时,她表示,网上十几元就买到的书,在书店要多花一倍甚至多倍的钱才能买到。“我也想支持实体书店发展,但是资金上不允许。”
也有人表示,书店的书的确贵,但重在气氛环境体验感一流,带孩子前去体验看书的乐趣也不错。
有声音提出,如果书店无法再承载“卖书”的职能,也无法从市场中找到合适的生存模式,城市能否放弃书店?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王鹏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说,城市和书店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一方面,书店需要城市人群的人气,无论是消费还是阅读;反过来说,城市也需要书店,传播知识或为阅读人群提供可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
“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不能抛弃书店,只不过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城市的结构形态、经济形态、人口形态中,书店所处的形式和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书店可以探索建设精品书店,承载增强商圈文化氛围的功能;另外,未来书店一定要差异化发展,不能是全国一盘棋同质化竞争,那是不行的。”王鹏表示。中国文旅创新创业智库丛书主编张德欣说,书店是一个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未来,书店功能需要丰富化,书店活动需要主题化,书店的营销要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制作有内容深度且有时尚表达的传播内容,更多吸引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郑州实体书店已进入3.0时代?
近年来,如何拯救实体书店的话题层出不穷,“书店+文创”“书店+亲子空间”“书店+咖啡厅”“书店+文化沙龙”……诸多业态融入书店。此前,北京开卷董事长蒋晞亮在一次分享中曾提到,当传统卖书为主的1.0版书店开启“书店+x”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时,就进入到2.0时代,而3.0时代尚未有公认盈利模式成型。蒋晞亮曾说,3.0版的实体书店需具有文化消费力、可以盈利、自带流量等特点,真正变成一个可以盈利的文化消费地和拥有巨大流量的场所。
事实上,如何让书店在完成人与书相遇的过程中,同时能创造出足够它运转的商业价值,郑州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搭建知识的“供应链”
位于郑州市金水升龙广场24小时营业的“渔社经管图书馆”创始人刘永将它视作“中国首家24小时经管主题图书馆”。之所以自称“图书馆”而非“书店”,刘永解释说,书店更多强调图书及其周边产品的零售,是以赚取图书差价为盈利点。而他做图书馆更想强调“知识的存储”。“书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想打造的是以知识创造服务为理念的开放性活动平台,为的是连接有效人群、共同探寻商业理性和经营智慧。如何让知识的交互效率更高,是我们成立以来一直贯穿的主线。”
他把渔社定义为“一个经营管理社区”,实行会员制,以书为媒,以读书会为主要形式,链接经管细分领域的读书者和行业者,搭建知识的“供应链”,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活动、课程和创业路演等,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
线上开付费课程,线下做活动
疫情之下,此经营模式也只能在某些非停业的月份尚有些利润盈余。未来的可持续性如何,刘永认为,依然需要摸索,而他也正在探索之中。
位于郑州市农业路的幸福岛书社同样为读者提供了会员制服务。而该书社的差异化运营在于,立足于“幸福”二字,成立线上学院,线上课程以“知识付费”的形式,帮助读者在亲子教育、夫妻情感、自身提高、财富等方面得以成长与提升,在线下以书店为场地,组织读书会、讲座课程、青少年研学等活动。据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他们的线上会员已经有数千名,线下课程遍布全国。
书中知识带来触手可及的消费
此外,建业集团在郑州“建业J18”商业项目中高调引进的享有“全球最美书店之一”之称的茑屋书店,也被许多人认作“书店3.0版”的探索方向之一。
一位网友@青云评价,他看到的茑屋书店,充分发挥实体书店的场景优势,将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举个例子,你在这家书店,打开一本旅行的书,比如去巴西,你被书中介绍的桑巴文化吸引,而书中提到巴西的咖啡特别好喝,介绍这种咖啡是如何醇香,你看到这里很有可能会特别想尝试一下这种巴西咖啡。结果一抬头,发现这种巴西咖啡就在你触手可及之处,你就有很大几率把它买下来。
书店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在一数据平台发布的2021年实体书店分析报告中,实体书店虽面临着客源流失、效率较低等问题,但依旧拥有网络书店无法比拟的重要优势——门店体验。
在书店的发展转型之中,我们不断重新审视城市文化空间、人与知识的关系,热爱书店的人们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延续书店的生存。如日本作家石桥毅在《书店不死》一书中所言:“如果说书店还有未来,那能再次创造这个未来的,是一个个的人。”
打造知识触手可及的消费……书店3.0时代的探索仍在持续
疫情三年,加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也推迟了书店3.0时代的到来。行业依然有人在积极探索新出路。
郑州幸福岛书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晶晶文受访者供图
当电子书已成为一种阅读习惯,还有什么必要去书店?卖文创、卖餐饮、卖设计、卖文化交流、卖亲子空间、卖打卡文化——书店还能卖什么?
业内有人曾说,如果书店1.0时代是以卖书为主,2.0时代就是“书店+x”的复合型文化空间;而在未来书店3.0时代,书店需要连接线上线下,空间是多变的,需要基于目标用户的兴趣,进行多业态经营,不停地有主题、不停地给空间提供线下服务。
疫情三年,加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也推迟了书店3.0时代的到来。行业依然有人在积极探索新出路。“书店不死”,实体书店的生命力或许比想象中顽强。
“批量死亡”的书店
去年年底,一份《书店死亡名单》流传于网络。
这份由“出版商务周报”统计的名单上,不断增加着新的名字,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书店宣告闭店。
困境不止在一家书店降临。2021年以来,风靡一时的网红书店“言几又”在各地均陷入危机。最开始是几家门店闭店,紧接着,天津、深圳、西安、北京、广州、厦门……各大城市的“言几又”书店相继闭店,甚至陷入欠薪危机。
网红书店陷入“闭店潮”引发了不少关注。“颜值”高的网红书店被批评远离了阅读和内容,当书店成为网红文化、打卡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与商业地产营销挂钩时,也远离了真正爱读书、爱纸质书的人。
尚且存活着的书店,日子也并不好过。4月20日,郑州市中大门方庭书店大门紧闭。记者通过电话询问,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歇业。所在商场的门卫说,偌大的方庭书店,大部分工作人员已调走,如今只有一名值班人员,守着冷清的书店。
疫情初始,方庭书店也曾像大部分书店一样开通线上直播通道、会员卡充值等形式自救。彼时,位于郑州市大石桥附近的松社书店店长刘磊曾呼吁,希望大家能关心一下书店这个精神高地,给予情怀上的照顾和支持。
开书店和卖书是两个概念
“实体店看上的书,一般会在网上下单。”郑州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婉(化名),已经很久没有单纯因为想看书、买书去书店了。同时,她表示,网上十几元就买到的书,在书店要多花一倍甚至多倍的钱才能买到。“我也想支持实体书店发展,但是资金上不允许。”
也有人表示,书店的书的确贵,但重在气氛环境体验感一流,带孩子前去体验看书的乐趣也不错。
有声音提出,如果书店无法再承载“卖书”的职能,也无法从市场中找到合适的生存模式,城市能否放弃书店?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王鹏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说,城市和书店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一方面,书店需要城市人群的人气,无论是消费还是阅读;反过来说,城市也需要书店,传播知识或为阅读人群提供可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
“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不能抛弃书店,只不过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城市的结构形态、经济形态、人口形态中,书店所处的形式和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书店可以探索建设精品书店,承载增强商圈文化氛围的功能;另外,未来书店一定要差异化发展,不能是全国一盘棋同质化竞争,那是不行的。”王鹏表示。中国文旅创新创业智库丛书主编张德欣说,书店是一个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未来,书店功能需要丰富化,书店活动需要主题化,书店的营销要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制作有内容深度且有时尚表达的传播内容,更多吸引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郑州实体书店已进入3.0时代?
近年来,如何拯救实体书店的话题层出不穷,“书店+文创”“书店+亲子空间”“书店+咖啡厅”“书店+文化沙龙”……诸多业态融入书店。此前,北京开卷董事长蒋晞亮在一次分享中曾提到,当传统卖书为主的1.0版书店开启“书店+x”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时,就进入到2.0时代,而3.0时代尚未有公认盈利模式成型。蒋晞亮曾说,3.0版的实体书店需具有文化消费力、可以盈利、自带流量等特点,真正变成一个可以盈利的文化消费地和拥有巨大流量的场所。
事实上,如何让书店在完成人与书相遇的过程中,同时能创造出足够它运转的商业价值,郑州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搭建知识的“供应链”
位于郑州市金水升龙广场24小时营业的“渔社经管图书馆”创始人刘永将它视作“中国首家24小时经管主题图书馆”。之所以自称“图书馆”而非“书店”,刘永解释说,书店更多强调图书及其周边产品的零售,是以赚取图书差价为盈利点。而他做图书馆更想强调“知识的存储”。“书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想打造的是以知识创造服务为理念的开放性活动平台,为的是连接有效人群、共同探寻商业理性和经营智慧。如何让知识的交互效率更高,是我们成立以来一直贯穿的主线。”
他把渔社定义为“一个经营管理社区”,实行会员制,以书为媒,以读书会为主要形式,链接经管细分领域的读书者和行业者,搭建知识的“供应链”,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活动、课程和创业路演等,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
线上开付费课程,线下做活动
疫情之下,此经营模式也只能在某些非停业的月份尚有些利润盈余。未来的可持续性如何,刘永认为,依然需要摸索,而他也正在探索之中。
位于郑州市农业路的幸福岛书社同样为读者提供了会员制服务。而该书社的差异化运营在于,立足于“幸福”二字,成立线上学院,线上课程以“知识付费”的形式,帮助读者在亲子教育、夫妻情感、自身提高、财富等方面得以成长与提升,在线下以书店为场地,组织读书会、讲座课程、青少年研学等活动。据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他们的线上会员已经有数千名,线下课程遍布全国。
书中知识带来触手可及的消费
此外,建业集团在郑州“建业J18”商业项目中高调引进的享有“全球最美书店之一”之称的茑屋书店,也被许多人认作“书店3.0版”的探索方向之一。
一位网友@青云评价,他看到的茑屋书店,充分发挥实体书店的场景优势,将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举个例子,你在这家书店,打开一本旅行的书,比如去巴西,你被书中介绍的桑巴文化吸引,而书中提到巴西的咖啡特别好喝,介绍这种咖啡是如何醇香,你看到这里很有可能会特别想尝试一下这种巴西咖啡。结果一抬头,发现这种巴西咖啡就在你触手可及之处,你就有很大几率把它买下来。
书店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在一数据平台发布的2021年实体书店分析报告中,实体书店虽面临着客源流失、效率较低等问题,但依旧拥有网络书店无法比拟的重要优势——门店体验。
在书店的发展转型之中,我们不断重新审视城市文化空间、人与知识的关系,热爱书店的人们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延续书店的生存。如日本作家石桥毅在《书店不死》一书中所言:“如果说书店还有未来,那能再次创造这个未来的,是一个个的人。”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