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 >正文

广泛开展水情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河南日报   |   于娇燕 李乐乐 热度:
2023-06-16 11:38:04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更是一面旗帜,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穿黄工程。彭可 摄

  □于娇燕 李乐乐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更是一面旗帜,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今年5月,水利部办公厅党支部与省水利厅办公室党支部联合开展“红旗引领艰苦奋斗”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赴红旗渠学习参观,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在场的全体党员干部纷纷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所折服。

  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先后被水利部、教育部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2022年8月,红旗渠通过国家水利遗产认定,成为我省水情教育的一面鲜明旗帜。

  我省是唯一地跨四大流域的省份,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和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两个过渡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多水少、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相匹配是河南基本省情水情,开展水情教育尤为重要。

  近年来,省水利厅进一步加大水情教育力度,着力构建全省水情教育体系,提升全社会对我国复杂水情的认识,唤起社会各界的水忧患、水危机、水战略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

  水情教育基地是水情教育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公布,我省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穿黄工程入选。至此,我省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总数增至8家,占全国总数的约十分之一,成绩斐然。

  以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为契机,早在2017年3月,省水利厅就出台《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设立及管理办法》,结合水文化保护传承节点,建设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水文化、水情教育基地,加强水文化教育与交流。

  “学习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教育激励作用,我省大力开展水情教育,以红旗渠为代表先后分4批在全省遴选布设26处特色鲜明的省级水情教育基地,覆盖13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广泛普及国情、省情、水情基本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知水、爱水、节水、护水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用水良好风尚。”省水利厅负责同志表示。

  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水情教育的实体平台,水情教育基地分工程设施、场所两大类。依托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灌溉节水工程、其他民生水利工程设施等,我省设立了一批工程设施类水情教育基地。有场所,有载体,工作才能有根基,依托具有水情教育功能的场馆、教学及科研机构、涉水企业等,我省设立了场所类水情教育基地。

  “水情教育基地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不断提升面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参与度,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省水文水资源中心发展研究部负责人说。

  水文化凝聚了治水兴水的智慧和愿景。为更好地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文化内涵,省水利厅制订了《水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利用等工作。

  中流砥柱、黄河古栈道、神禹导洛处等反映出古代先民在治水用水节水方面的智慧与勇气。除红旗渠外,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石漫滩水库大坝、三门峡水库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都承载了不同时代、有水印记的特殊文化内涵,红旗渠精神更是在长期治水实践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升华。《河南河湖大典》《河南省水利志》《河南水利300问》《河南水利改革40年》等一大批水利专著编纂出版,极大丰富了水文化内涵,让省情水情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推动全省水利系统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高质量发展,省水利厅、安阳市水利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水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全社会对基本水情和新老水问题认知,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省水利厅负责人说。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广泛开展水情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让红旗渠精神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