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东考古研究中心,考古专家在研究周口地区发掘出的文物。 刘俊涛 摄
淮阳区朱丘寺遗址中发掘出的盛物器具。 刘俊涛 摄
12月12日,专家们到淮阳区朱丘寺遗址实地考察。李昊 摄
时庄遗址发掘遗迹分布图。
时庄遗址夏代粮仓城复原图。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1979年,初秋,距离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村,考古学家曹桂岑蹲在田野里仔细观察着。刚从村里一处楚墓发掘出越王古剑的他,又盯上了眼前这块“宝地”。
连续三排的高台建筑,周围还有几段夯土墙,试掘发现的一系列遗迹触动了他敏锐的直觉:这不是一般人的住处,地底下“很有可能有城”!
果不其然,这一挖,竟挖出了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古城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专家推断,这座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即是被称为“太昊之墟”的宛丘。
此后的44年间,考古人员陆续在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最早的“双轮车”车辙、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排房房基、墓葬群等遗迹,并出土了大批文物。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在古国到王朝的过渡阶段乃至夏王朝的早期,陈楚地区即今河南周口所辖区域,存在着古老灿烂的文化。
它和它的后辈们所投射出的文明之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照耀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时期豫东平原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的脉络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探究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陶水管和排水系统。研究证实,这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排水系统,是由先民合作完成的复杂工程。
据介绍,4000多年前,平粮台古城所处的地区气候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季风每年会带来充沛的降水,如何疏浚、防洪对城市至关重要。
古城周围发现的夯土墙、壕沟,除抵御外敌的作用外,还是用于防洪的城墙、护城河。
后来,为缓解雨季雨水过多的问题,平粮台的先民们又建造了一个两层的排水系统。他们挖掘出与房屋平行的排水沟,以便将住宅区的水引到陶制水管中,最终排到护城河中。
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表示,平粮台的排水系统显示了这个地方的居民对工程和水文学的超前理解。
平粮台古城所处的龙山文化晚期,即是文献中记载的尧舜禹时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之父鲧为治理水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而大禹则“费于沟淢”、挖沟修渠。
从夯土墙、壕沟到排水渠、陶水管,埋藏千年的遗迹,映照着文献的记载,是历史最真实的讲述者。
无独有偶。2019年,在距离平粮台古城遗址20多公里的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同属龙山文化晚期的时庄遗址。遗址中除发掘出29座古代粮仓遗迹外,还发掘出包括陶排水管、壕沟以及疑似用于防洪的夯土结构。
类似的结构频繁出现于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刘庄遗址等一批近年周口新发掘的夏时期考古遗址中。而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刘庄遗址又均分布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及时庄遗址方圆20公里范围内。
“这一发现在认知上是个突破。”12月12日,在“夏时期的周口”近年考古发现交流咨询会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表示,新遗址距离较近、特征相似,通过勘查,或许会发现周口更多的、新的“圈子”。
这些仍需探索的“圈子”或者说遗址群落,很可能是古国的雏形。
传承文明的火种
如今,人们通过考古研究已经认识到,夏王朝建立后的扩张并非依靠军事,而是凭借自身先进的文化实现对广阔地区施加影响。中华早期文明由此从多元走向一体。
周口境内的考古遗址见证了这一过程。夏王朝时期的周口,主要有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分别对应夏王朝早、中、晚期。
其中,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遗址中含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靠近二里头文化核心区——郑洛地区;岳石文化遗址中含有较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与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有很大差别。
遗址特征的变化,体现了周口地区夏王朝时期中原文明与东夷文明间的交汇融合,以及中原王朝影响范围的持续扩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平性。
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使文物保护意识在周口深入人心。
周口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强化与北京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院校合作,大力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加强市域范围内的遗址考古发掘和文化研究阐释,形成、深化周口“夏代遗址群落”的文化影响力。
一系列史前遗址纷纷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创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规划中的平粮台古城、时庄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露天博物馆”,以数字科技赋能、沉浸式互动体验,让人们自由探寻时间隐藏的秘密,推动文物工作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考古周口”文化活动品牌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名片,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考古文物知识,激活文化遗存活力,彰显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走进现实、走进人们的视野。
……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周口不断向历史深处探寻,支撑起连接古文明与新时代的桥梁,寻找“何以周口”的时代答案,文明之光在传承发展中熠熠生辉。
溯源周口,文明之光贯古今
1979年,初秋,距离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村,考古学家曹桂岑蹲在田野里仔细观察着。
12月13日,在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东考古研究中心,考古专家在研究周口地区发掘出的文物。 刘俊涛 摄
淮阳区朱丘寺遗址中发掘出的盛物器具。 刘俊涛 摄
12月12日,专家们到淮阳区朱丘寺遗址实地考察。李昊 摄
时庄遗址发掘遗迹分布图。
时庄遗址夏代粮仓城复原图。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1979年,初秋,距离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村,考古学家曹桂岑蹲在田野里仔细观察着。刚从村里一处楚墓发掘出越王古剑的他,又盯上了眼前这块“宝地”。
连续三排的高台建筑,周围还有几段夯土墙,试掘发现的一系列遗迹触动了他敏锐的直觉:这不是一般人的住处,地底下“很有可能有城”!
果不其然,这一挖,竟挖出了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古城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专家推断,这座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即是被称为“太昊之墟”的宛丘。
此后的44年间,考古人员陆续在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最早的“双轮车”车辙、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排房房基、墓葬群等遗迹,并出土了大批文物。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在古国到王朝的过渡阶段乃至夏王朝的早期,陈楚地区即今河南周口所辖区域,存在着古老灿烂的文化。
它和它的后辈们所投射出的文明之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照耀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时期豫东平原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的脉络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探究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陶水管和排水系统。研究证实,这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排水系统,是由先民合作完成的复杂工程。
据介绍,4000多年前,平粮台古城所处的地区气候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季风每年会带来充沛的降水,如何疏浚、防洪对城市至关重要。
古城周围发现的夯土墙、壕沟,除抵御外敌的作用外,还是用于防洪的城墙、护城河。
后来,为缓解雨季雨水过多的问题,平粮台的先民们又建造了一个两层的排水系统。他们挖掘出与房屋平行的排水沟,以便将住宅区的水引到陶制水管中,最终排到护城河中。
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表示,平粮台的排水系统显示了这个地方的居民对工程和水文学的超前理解。
平粮台古城所处的龙山文化晚期,即是文献中记载的尧舜禹时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之父鲧为治理水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而大禹则“费于沟淢”、挖沟修渠。
从夯土墙、壕沟到排水渠、陶水管,埋藏千年的遗迹,映照着文献的记载,是历史最真实的讲述者。
无独有偶。2019年,在距离平粮台古城遗址20多公里的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同属龙山文化晚期的时庄遗址。遗址中除发掘出29座古代粮仓遗迹外,还发掘出包括陶排水管、壕沟以及疑似用于防洪的夯土结构。
类似的结构频繁出现于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刘庄遗址等一批近年周口新发掘的夏时期考古遗址中。而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刘庄遗址又均分布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及时庄遗址方圆20公里范围内。
“这一发现在认知上是个突破。”12月12日,在“夏时期的周口”近年考古发现交流咨询会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表示,新遗址距离较近、特征相似,通过勘查,或许会发现周口更多的、新的“圈子”。
这些仍需探索的“圈子”或者说遗址群落,很可能是古国的雏形。
传承文明的火种
如今,人们通过考古研究已经认识到,夏王朝建立后的扩张并非依靠军事,而是凭借自身先进的文化实现对广阔地区施加影响。中华早期文明由此从多元走向一体。
周口境内的考古遗址见证了这一过程。夏王朝时期的周口,主要有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分别对应夏王朝早、中、晚期。
其中,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遗址中含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靠近二里头文化核心区——郑洛地区;岳石文化遗址中含有较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与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有很大差别。
遗址特征的变化,体现了周口地区夏王朝时期中原文明与东夷文明间的交汇融合,以及中原王朝影响范围的持续扩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平性。
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使文物保护意识在周口深入人心。
周口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强化与北京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院校合作,大力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加强市域范围内的遗址考古发掘和文化研究阐释,形成、深化周口“夏代遗址群落”的文化影响力。
一系列史前遗址纷纷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创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规划中的平粮台古城、时庄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露天博物馆”,以数字科技赋能、沉浸式互动体验,让人们自由探寻时间隐藏的秘密,推动文物工作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考古周口”文化活动品牌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名片,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考古文物知识,激活文化遗存活力,彰显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走进现实、走进人们的视野。
……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周口不断向历史深处探寻,支撑起连接古文明与新时代的桥梁,寻找“何以周口”的时代答案,文明之光在传承发展中熠熠生辉。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