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市金水东路的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周到服务。
截至2021年底
河南自贸试验区法院(法庭)
共办结涉自贸试验区案件6.67万件
涉及设备制造、医疗器械、投资咨询等多个产业领域
河南自贸试验区
瞄准国际贸易规则
优化监管服务体系
助力外贸快速稳定增长
2021年进出口总额580亿元
是挂牌前的4.1倍
记者逯彦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
河南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通过创新实施五大专项方案,聚焦构建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明确由省市场监管局、郑州海关、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高院、省交通运输厅为牵头单位,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标先进、对接国际,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5年来,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市场准入“卷帘门”不断被打破,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对接国际市场的机制更加顺畅。
1聚焦市场化,做好政务服务“先行官”
良好的营商环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务服务改革,河南自贸试验区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各种隐形门槛被打破,各类市场主体得到尊重。
今年3月15日,河南豫品天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成功备案歇业,成为河南省享受“歇业制度”政策红利的首家企业。“受疫情影响,决定先通过歇业降低运营成本,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郑州片区市场监管窗口咨询,没想到实现了‘即来即办’。”郑州片区负责人介绍,市场主体在歇业期间依然为存续状态,但是降低了企业在房租、水电等方面的维持成本,有效帮助企业纾困。
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像河南豫品天下公司一样,享受政务服务改革红利的企业不胜枚举。
在洛阳片区,中外合资文化企业传奇中国的落户曾广受关注。为好莱坞大片提供2D转3D制作的传奇中国,为何放弃北上广落户洛阳?“影视类合资公司注册比较复杂,来自两个部门的‘负面清单’打架,我们按照自贸试验区‘宽准入’原则帮公司落了地。”洛阳片区工作人员说,政府努力打破壁垒、优化环境,最终成功吸引企业落户。
能放就放,政府“放手”才能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但是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并非一味地“放”,在很多时候也要“合”。
2017年,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封片区率先推行“二十二证合一”改革,随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河南“放管服”改革品牌叫响全国。
如今,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政务服务改革打通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无论是办照、办证还是项目建设,流程大幅缩减,效能大幅提高,政府服务做加法,企业办事做减法,营商环境更优化。
2推行法治化,织好企业发展“保护网”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避免企业经营面临法律界限不清等“硬伤”,同时在法治方面推动制度创新,2017年12月,开封、洛阳两地法院挂牌成立河南自贸试验区法庭,专门负责涉河南自贸试验区案件的立案、审判工作。2021年12月29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挂牌。
截至2021年底,河南自贸试验区法院(法庭)共办结涉自贸试验区案件6.67万件,涉及设备制造、医疗器械、投资咨询等多个产业领域。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着眼于服务河南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我省制定发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二十条措施和《关于贯彻落实〈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意见》,强化对新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在自贸试验区形成敬畏法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专业高效的纠纷解决体制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为满足河南自贸试验区不同市场主体解决纠纷的便利化、多元化需求,省高院多措并举健全机制,不仅在各片区办事大厅开通法律顾问窗口,设立涉外商事审判咨询专家库,还积极加强与土地、公安、房管等单位的协作,大力推进递进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提升纠纷解决的整体效能,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5年来,我省还先后成立了省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自贸试验区仲裁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保障经验,推进自贸试验区法治化建设。
当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活跃,产业转型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大批知识产权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看来,法治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既为市场竞争托起“公平秤”,也为各类企业拉起“防护网”,有利于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创造动力。
3提升便利化,推动跨境贸易“屏对屏”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挺立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自贸试验区,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为此,监管部门拿起“望远镜”,对标国际经贸规则,通过监管模式创新,为产业发展谋机遇、拓空间。
聚焦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河南自贸试验区多项监管举措走在全国前列。5年来,郑州海关将河南自贸试验区作为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的第一阵地,所有海关改革创新事项第一时间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国务院前六批改革试点经验中来自海关(含原检验检疫)的达58项,其中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44项全部落地实施。同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模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此外,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直接提升了我省吸纳境外资本的能力,帮助产业链参与国际贸易掌握主动权;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越来越多的企业点点鼠标就能完成跨境结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断探索创新服务,原本要十多天完成的通关流程,变成“秒通关”;今年1月1日,我省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落地,企业手持“纸黄金”,走出去的路子更宽阔……
河南自贸试验区瞄准国际贸易规则优化监管服务体系,助力外贸快速稳定增长,2021年进出口总额580亿元是挂牌前的4.1倍。
4打造国际化,助力多式联运“通五洲”
这个春天,河南对外开放的“朋友圈”不断扩容。
3月21日,从郑州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班列开通,这意味着中欧班列(郑州)“中通道”扩容。
3月16日,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郑州建设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已获国家批复,是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这意味着从境外“飞”来的国际邮件在郑州开拆验关后可直接分拨转运,无须再“绕道”北上广。
5年来,作为我国唯一以交通物流为战略特色的自贸试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强化基础支撑能力,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创新实践“空铁陆海”多式联运,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物流集成商和跨境企业云集郑州,“买全球、卖全球”,推动河南向全国货物流通最快最好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迈进。
高速铁路网“米”字即将成形,航空枢纽连续四年客货运规模稳居中部第一,公路网、水路网越织越密,河南的交通大枢纽地位日渐巩固,这使得产品的物流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区域吸引力也更强。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向“中”汇聚,河南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认为,河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多式联运,彰显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新优势,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河南迅速进入开放前沿经济地带。
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成立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专项工作小组,在全国第一个开展航空物流电子货运试点,研发了全国第一辆航空集装货物整板运输车,在全国第一个构建了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在“一单制”研究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两体系、一枢纽”战略的稳步推进,“流量”逐渐变“留量”,河南自贸试验区助力我省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开放高地正在起高峰!
五大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河南自贸试验区这五年)
5年来,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市场准入“卷帘门”不断被打破,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对接国际市场的机制更加顺畅。
郑州市金水东路的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周到服务。
截至2021年底
河南自贸试验区法院(法庭)
共办结涉自贸试验区案件6.67万件
涉及设备制造、医疗器械、投资咨询等多个产业领域
河南自贸试验区
瞄准国际贸易规则
优化监管服务体系
助力外贸快速稳定增长
2021年进出口总额580亿元
是挂牌前的4.1倍
记者逯彦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
河南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通过创新实施五大专项方案,聚焦构建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明确由省市场监管局、郑州海关、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高院、省交通运输厅为牵头单位,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标先进、对接国际,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5年来,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市场准入“卷帘门”不断被打破,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对接国际市场的机制更加顺畅。
1聚焦市场化,做好政务服务“先行官”
良好的营商环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务服务改革,河南自贸试验区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各种隐形门槛被打破,各类市场主体得到尊重。
今年3月15日,河南豫品天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成功备案歇业,成为河南省享受“歇业制度”政策红利的首家企业。“受疫情影响,决定先通过歇业降低运营成本,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郑州片区市场监管窗口咨询,没想到实现了‘即来即办’。”郑州片区负责人介绍,市场主体在歇业期间依然为存续状态,但是降低了企业在房租、水电等方面的维持成本,有效帮助企业纾困。
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像河南豫品天下公司一样,享受政务服务改革红利的企业不胜枚举。
在洛阳片区,中外合资文化企业传奇中国的落户曾广受关注。为好莱坞大片提供2D转3D制作的传奇中国,为何放弃北上广落户洛阳?“影视类合资公司注册比较复杂,来自两个部门的‘负面清单’打架,我们按照自贸试验区‘宽准入’原则帮公司落了地。”洛阳片区工作人员说,政府努力打破壁垒、优化环境,最终成功吸引企业落户。
能放就放,政府“放手”才能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但是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并非一味地“放”,在很多时候也要“合”。
2017年,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封片区率先推行“二十二证合一”改革,随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河南“放管服”改革品牌叫响全国。
如今,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政务服务改革打通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无论是办照、办证还是项目建设,流程大幅缩减,效能大幅提高,政府服务做加法,企业办事做减法,营商环境更优化。
2推行法治化,织好企业发展“保护网”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避免企业经营面临法律界限不清等“硬伤”,同时在法治方面推动制度创新,2017年12月,开封、洛阳两地法院挂牌成立河南自贸试验区法庭,专门负责涉河南自贸试验区案件的立案、审判工作。2021年12月29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挂牌。
截至2021年底,河南自贸试验区法院(法庭)共办结涉自贸试验区案件6.67万件,涉及设备制造、医疗器械、投资咨询等多个产业领域。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着眼于服务河南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我省制定发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二十条措施和《关于贯彻落实〈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意见》,强化对新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在自贸试验区形成敬畏法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专业高效的纠纷解决体制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为满足河南自贸试验区不同市场主体解决纠纷的便利化、多元化需求,省高院多措并举健全机制,不仅在各片区办事大厅开通法律顾问窗口,设立涉外商事审判咨询专家库,还积极加强与土地、公安、房管等单位的协作,大力推进递进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提升纠纷解决的整体效能,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5年来,我省还先后成立了省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自贸试验区仲裁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保障经验,推进自贸试验区法治化建设。
当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活跃,产业转型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大批知识产权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看来,法治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既为市场竞争托起“公平秤”,也为各类企业拉起“防护网”,有利于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创造动力。
3提升便利化,推动跨境贸易“屏对屏”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挺立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自贸试验区,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为此,监管部门拿起“望远镜”,对标国际经贸规则,通过监管模式创新,为产业发展谋机遇、拓空间。
聚焦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河南自贸试验区多项监管举措走在全国前列。5年来,郑州海关将河南自贸试验区作为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的第一阵地,所有海关改革创新事项第一时间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国务院前六批改革试点经验中来自海关(含原检验检疫)的达58项,其中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44项全部落地实施。同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模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此外,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直接提升了我省吸纳境外资本的能力,帮助产业链参与国际贸易掌握主动权;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越来越多的企业点点鼠标就能完成跨境结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断探索创新服务,原本要十多天完成的通关流程,变成“秒通关”;今年1月1日,我省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落地,企业手持“纸黄金”,走出去的路子更宽阔……
河南自贸试验区瞄准国际贸易规则优化监管服务体系,助力外贸快速稳定增长,2021年进出口总额580亿元是挂牌前的4.1倍。
4打造国际化,助力多式联运“通五洲”
这个春天,河南对外开放的“朋友圈”不断扩容。
3月21日,从郑州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班列开通,这意味着中欧班列(郑州)“中通道”扩容。
3月16日,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郑州建设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已获国家批复,是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这意味着从境外“飞”来的国际邮件在郑州开拆验关后可直接分拨转运,无须再“绕道”北上广。
5年来,作为我国唯一以交通物流为战略特色的自贸试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强化基础支撑能力,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创新实践“空铁陆海”多式联运,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物流集成商和跨境企业云集郑州,“买全球、卖全球”,推动河南向全国货物流通最快最好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迈进。
高速铁路网“米”字即将成形,航空枢纽连续四年客货运规模稳居中部第一,公路网、水路网越织越密,河南的交通大枢纽地位日渐巩固,这使得产品的物流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区域吸引力也更强。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向“中”汇聚,河南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认为,河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多式联运,彰显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新优势,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河南迅速进入开放前沿经济地带。
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成立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专项工作小组,在全国第一个开展航空物流电子货运试点,研发了全国第一辆航空集装货物整板运输车,在全国第一个构建了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在“一单制”研究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两体系、一枢纽”战略的稳步推进,“流量”逐渐变“留量”,河南自贸试验区助力我省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开放高地正在起高峰!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