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用青春谱写乡村教育美丽篇章

中国教育报   |   记者 刘肖 热度:
2021-09-24 12:04:14

在郭文艳的带领下,川中社大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创办乡村学堂。

郭文艳在和孩子们做游戏。资料图片

  《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

  她是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她是全国第一所幼儿园附属乡村社区大学的创办者。

  她是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

  她就是郭文艳。

  从城镇到乡村走出别样教育人生路

  2002年,20岁的郭文艳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幼儿园和小学做了两年教师。

  结婚后,等到有了孩子,郭文艳也做起了全职太太。后来儿子要上幼儿园了,她也不愿意一个人在家待着,便报名参加了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成绩竟然还不错,第一名,考上了市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岗位。”从师范毕业到结婚生孩子,离开几年之后,终于又要回到熟悉的校园了,郭文艳有些激动。这一年,她30岁。

  郭文艳所在的辉县就像是挂在山上的,2000平方公里总面积,其中山地就有1007平方公里。“盘上”是辉县人对北部山区盆地乡镇的泛称。其实,这个盆地名叫侯兆川,因其四周山峦叠嶂、中间是地势平坦的平原而得名。

  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经济条件,造成了生源流失、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难题,一些家长不计代价,甚至举家外迁,也要将孩子送到山外读书。为了给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2012年,辉县市在西平罗乡成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简称“川中”),建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当地人习惯把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叫作川中幼儿园。

  有了学校还要有教师,教师优先从城里调,可谁会愿意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去山区呢?

  郭文艳当时的园长张青娥,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基层教育人,即便身患重病,依然主动请缨到山区任职。

  “找我谈话的时候,张园长已经是癌症中晚期,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要去川中。”郭文艳说,“张园长真的很让我感动!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我早就想好了,只要她提出来让我跟她去川中,我马上就答应……”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郭文艳,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她跟着园长张青娥,背起行囊,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川中幼儿园。

  3年之后,年仅47岁的张青娥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川中幼儿园园长的接力棒,自此传到了郭文艳手中。

  为了孩子们,她挑起了前辈的重担。

  为了乡亲们,她选择了别样的教育人生路。

  在实践中探寻教育真谛

  还记得2019年6月,第一次走进川中幼儿园,记者便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植物、环境幽雅的教室、取材于山间田野的工艺品,还有眼睛放光的孩子所吸引,不禁有些疑惑:“这哪里像偏远山村的幼儿园?”

  “当初可不是这样!”尽管时隔多年,但回忆起创办时的情景,郭文艳依然动情,几欲落泪:“没电没水、没桌椅、没大门、没厕所,早上洗脸要端着脸盆,到很远的工地上去接水……我们这些老师跟张园长一起,在四壁空空的教室里,汗流浃背地白手起家。”

  后来,为了筹建课程需要的生态种植园,郭文艳成了一个“不坐办公室”的园长。那段时间,她凌晨5点便开始工作,中午稍作休息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一天两头见星星。盛夏阳光刺眼、天气炎热,只见她赤脚挥锄,弯腰拔草、撒化肥,手上脚上都是泥。稍微有些空闲时间,她顾不上休息,就跑到班上给孩子上课。

  有人到幼儿园找她,问园长办公室在哪里。教师们都会说:“园长的办公室好找,但是园长不好找。因为我们园长几乎从来不坐办公室。”

  生活的艰苦尚可以接受,可面对教育理念落后、办学资源紧缺、教具学具匮乏等状况,郭文艳犯了难:如何因地制宜开设课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一切从头开始,需要怎么做?郭文艳想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开创者陈鹤琴。“对于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要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落地。”在此理念引领下,川中幼儿园遵循规律、回归朴素,构建起了适合幼儿发展的生态教育园本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社会公民。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乡村幼儿园虽然缺乏现成可用的资源,但是山间田野、河道密林随处可见的农作物、树叶,农耕技术、四季变化等,都是孩子体验、学习、成长的独特而优质的课程资源。”郭文艳说。

  一片片原本枯黄的玉米皮,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拖鞋、靠垫、盛开的花朵等,这是“玉米皮”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野菊花、枯树枝、废旧纸箱、玻璃瓶等进行各具特色的花艺创作,这是“插花”课程。这些“自然课程”提升着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属于山里孩子的课堂。

  这是属于乡村教育的创造。

  创办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

  “孩子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培养起的良好习惯,一回家、一放假,就一下子回到‘解放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郭文艳对记者说,家园共育也有了一个大前提——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家长;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为把家长引领到科学教育孩子的大军中来,郭文艳请专家开展育儿知识专题讲座,并定期带领教师进行全员家访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帮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但这些,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

  为了彻底改变家长的思想意识,2014年,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指导,郭文艳为家园共育换了一个新思路——她带领幼教团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川中社大被定义为“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民技术学校,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川中社大每年都有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规划,创新和发展的道路没有尽头,我们不敢停歇。”郭文艳说,“川中社大是平民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人,那么就需要我们走进乡村,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上都与老百姓近一些、再近一些,真正实现平民教育的价值。”

  就这样,在郭文艳的带领下,川中社大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创办乡村学堂。

  如今川中社大的课程,也从最初的4门增加到24门,更加科学,也更接地气:育儿知识、卫生保健等课程提高学员的生活认知水平;美术创作与欣赏、非洲鼓、音乐与欣赏等艺术课程丰富学员的精神生活;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课程贴近学员的日常生活……每次课前,教师还为学员准备了丰富的热身活动,如游戏律动、音乐律动等。

  郭文艳和她的团队成员,现在不仅有着川中幼儿园教师、川中社大讲师的双重身份,每个人都还担任着西平罗乡一个行政村村委会副主任的职务。“我们想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进社大,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吵架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多……”对此,郭文艳越来越有信心。

  每次采访郭文艳,记者脑海里都会有一句小诗在回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啊,郭文艳这一路走来,似乎只做了一件事——献身乡村教育,担当育人使命。而郭文艳一直在做的,并将继续做下去的,不正是以乡村教育的绵薄之力来助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吗?

  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力量的助推和凸显。

  乡村教育需要郭文艳们的坚守与支撑。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